《马铃薯在液体中是的沉浮》设计一
教学设计思路:
沉浮的本质是密度大小的比较。作为小学生,密度是他们难以理解的概念。把这个概念分解成:“相同体积下的比较轻重”,更接近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也有了更大的可操作性。本课设计适当修改了教材内容,以“液体比重”为思路展开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目标: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3、马铃薯在较重的液体中易浮,在较轻的液体中易沉。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经历对物体沉浮现象的观察描述和解释的过程;经历一个对原有认知自我否定、修正的思维活动过程;
2、经历辨别“液体轻重与物体沉浮”关系的双向思维过程。
3、学会比较液体轻重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活动准备:
小组实验观察:同体积的烧杯与水、搅拌棒、一个较小的马铃薯(课前备好)
食盐(塑料袋装好,140包。课堂上教师分发)
教师教学演示:两只水槽(清水和盐水)、马铃薯(大小各一)、食物油、糖水各一杯、天平一架。
教学活动过程:
一、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 回顾先前知识:物体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回答:大小、轻重、材料……
2. 出示一大一小马铃薯,说说他们的沉浮,鼓励学生说理由。
3. 教师演示,两个马铃薯在两个水槽里的沉浮,学生观察。
大小马铃薯在一个水槽中始终浮,在另一个水槽中始终沉。
4. 引导学生分析以上现象的原因。
二、观察马铃薯在盐水中的沉浮。
1. 学生动手操作,在一杯清水中放入马铃薯,观察沉浮现象。
2. 教师引导学生制作一杯盐水,能否使沉的马铃薯浮起来。
教师演示盐水的制作,学生小组讨论要多少包盐。
3. 教师分发食盐,各小组制作盐水。
4. 分析现象:为什么有的盐水马铃薯是浮的,有的盐水是沉的。
引导学生共同讨论、交流。(分析两种液体哪些方面不一样,浓度、体积、轻重……)
5. 分析这两杯液体的轻重一样吗?讨论怎样测量两杯液体的轻重。
6. 学生上台测量两种液体轻重。
分析现象,液体轻重与物体沉浮的关系。
三、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吗?
1.教师出示一杯糖水,问马铃薯在糖水里是沉的还是浮的。
2.学生分析,说说看法,说说理由。
3.引导思考,有什么办法知道马铃薯在糖水中的沉浮。(与刚才两杯液体去比较轻重,做出假设)
4.学生上台实验操作,比较轻重,判断沉浮,同时验证。
5.思考:马铃薯在比较轻的液体中会怎样?寻找实例证明:清水、食用油。
三、拓展
1.引导思考:如果有一杯液体的轻重在这两者之间的话,马铃薯是沉还是浮呢?
生猜测: ①可能沉的;②可能浮的;③不沉不浮。
2.有没有让马铃薯不沉不浮的液体呢?(既不浮出水面,又不沉在水底)
学生思考。
3.能不能调制出一杯这样的液体呢?怎样调制?
学生讨论。
尝试做一杯让马铃薯不沉不浮的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