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4-07 20:51:06

【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单元)中的第6课。本课内容与前后几课有着很强的联系。其探究内容是是对前一活动内容的继续深入,即在学生研究了“一般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从“用酒精灯给金属条加热,一会儿金属条会变得很热、很烫”这个现象出发,提出“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研究话题,从另一个角度对热现象进行研究。本课也是后面《传热比赛》、《设计制作保温杯》的研究基础和铺垫。

本课共安排了两个活动: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在第一个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计直观的实验,加热金属条的一端和中间,观察并推测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在第二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仍旧要引导学生设计直观的实验,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经过更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将会认识到热传递(热传导)不一定是线型的,而是由热源中心向四周各个方向逐渐传递的,这样,学生就对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引导学生认识热会从较热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较冷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叫做热传导。

2.过程与方法:设计实验观察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所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

认识热会从较热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较冷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观察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

教学准备

热水袋、热水杯、勺子、铁架台、金属棒、蜡烛环、凡士林、小木棒、无烟蜡烛、火柴、培养皿、金属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热会从较热的物体传递到较冷的物体

利用一杯热水,引导学生分析:热水中的热传递到了冷的杯子;热杯子上的热传递到了冷的手上。

利用杯中勺子变热的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是热水中的热传递到了冷的勺子上。

归纳:热是可以传递的;当两个物体直接接触时,热会从热的物体传递到冷的物体。

(板书:热的物体→冷的物体

二、探究

(一)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从一端到另一端

利用没有浸入热水中的勺柄也会变热的现象,引导学生猜想:热从哪里传递过来的?

提出研究重点:热会在同一个物体中是否会传递?怎么传递?(揭示课题)

依次出示蜡烛、金属棒、铁架台,(教师演示)用蜡烛在金属棒的一端加热。聚焦实验中要解决的难题:看不清楚热传递的过程,怎么办?

组织学生设计实验:能够“看”到热传递的过程?(小组讨论、教师巡视、,适当启发)

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出示蜡烛环、凡士林与小木棒。

组织分组活动。

汇报交流。指名其中一组汇报实验中的发现,其余学生补充。

小结:热在金属棒中是……(学生描述用的词)地,从较热的部分传递到较冷的另部分。

(二)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从中间到两端

提出问题:加热金属棒的中间,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师画简图,学生猜想)

教师出示涂有变色材料的铜棒,讲述实验方法。

组织分组实验。

汇报。(学生在简图上画箭头)

小结:热是从较热的部分(中间)传递到较冷的部分(两端)的。

(三)热在金属圆片中的传递

提出问题、教师画简图,学生画猜想(箭头)。

出示变色金属片,分组活动,每组做加热中间和边缘一点的两个实验。

学生汇报:在金属圆片中,热会从较热的部分传递到较冷的部分。

三、总结、拓展

教师提问:“热是怎样传递的?”引导学生对本课的研究发现进行总结。

教师讲解什么是热传导。(看书第40页)

看课本资料库:热传导只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除此以外还有对流与热辐射。(看书本第47页资料库)

 

四、机动

讨论:热在M形的铜条上会怎样传递。“有一条呈“M”的铜条,在ABCDEF几点上滴了蜡烛油,如果在H点处用酒精灯加热。这些蜡烛油熔化的先后顺序会是怎样的?你为什么这么想?”

 

 

 

 


 

 

 

【试教体会】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研究的问题。由于本次教学内容来自五下,学生没有上过前几课,导入环节就无法从前一课中的现象出发了,所以就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泡茶时杯子会变热、浸在热水中的金属勺子会变热等这些现象出发,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进入本节课要重点研究的话题。

2.优化实验材料降低操作难度。在第一个活动中,原设计是:在铁丝上用蜡粘火柴,这是很难操作的。因为铁丝太细,蜡烛油难滴、火柴的出现很突然(学生会误以为火柴受热后会一枚枚地自燃)。因此,把铁丝改成了铜棒,把火柴改成火柴棒,用蜡粘小棒改成用凡士林粘小棒,把滴蜡烛油改成了套蜡烛环,把酒精灯的加热方式改成了用蜡烛加热,这些改进都降低了实验操作的难度,提高了实验的效率。

3.利用新型材料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在第二个活动中,原设计是:把蜡涂在金属圆片上加热观察“热在金属片上是怎样传递的”,但是,热传递的现象还是不够明显,而且蜡烛油融化后会滴下来,不利于反复使用。本课中,在金属片上涂了能变色的材料,其好处是现象明显,而且变色过程是可逆的,可以反复使用。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