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学反思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 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为什么在第一个水槽里会是沉的,在第二个水槽里全变浮了?学生能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探究科学。
2、 尝试自己动手制作一瓶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会验证结论。
3、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观察到二号水槽里的滴液变干后留下的白色粉末痕迹,能推测马铃薯上浮的原因。
4、 会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设计两种滴液变干后看痕迹的活动。设计自己调一瓶盐水来验证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
5、 学会合作探究。会做实验记录。并能用文字交流。
6、使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帮着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在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能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会合作的愉快。
2、 在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乐趣和好奇心。
3、 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启发他们在课外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知识目标
1、 通过探究体验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
盐水重 浮力大
相同体积时
清水清 浮力小
知道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轻的浮力越小。
2、探究让学生经历通过控制变量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
小组试验观察用:一次性水杯、培养皿、一包盐、大一小两个马铃薯、玻璃棒。
教师准备:玻璃水槽两个分别成清水和盐水、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天平一架、量筒一只、大小相同的塑料杯两个、滴管、小刀。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发、观察法、试验法。
教材分析: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中《沉和浮》单元中的第课。本单元的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在认知发生矛盾冲突及产生问题时引导和驱动的。本课使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记录”的科学探究过程。这对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是很有帮助的。他是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我在本课中,从学生认知发生冲突及产生问题是来引导和驱动教学活动过程,并让学生亲力整个过程。
一、观察马铃薯沉和浮的现象,发现并提出问题。
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为什么两个水槽一个沉一个浮?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了问题,马铃薯的沉浮与马铃薯的体积和重量没有关系,而应该是与液体有关系。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发现问题的过程。同时又是它的在一次经历通过变量来分析原因的过程。
二、研讨马铃薯的沉浮与盐水和水有关
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了问题。会试着做出这样的推测:两个水槽里的水不一样。用什么方法来观察两个水槽里的水不一样呢?通过这个问题是学生经历观察方法的设计、改进的过程。从而证实了2号水槽里是盐水。水里溶解了盐以后是马铃薯浮了起来。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制作一瓶盐水。来验证马铃薯在盐水中能浮起来。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过程。所以,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产生问题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推测和验证的过程。
三、研讨马铃薯的沉浮与液体有关
通过前面的推测和实验观察,发现马铃薯的沉浮原来与水槽里的液体有关。学生在实验中会提出新问题,为什么马铃薯在清水中沉?在盐水中变浮呢?根据这一问题,先让学生推测一下盐水重还是清水重?在讨论怎样比较盐水与清水的轻重?教师演示试验验证。相同体积下:盐水中,浮力大;清水轻,浮力小。
讨论: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系么?有什么关系?有关系。相同体积下:越重的液体浮力越大,越轻的液体浮力越小。
四、拓展:
教师介绍死海情况,激发学生会家继续揭开死海奇观之谜。鼓励学生阅读,收集更多的相关资料信息,丰富自己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出问题。
1、师:这是什么?土豆。也叫什么?马铃薯。现在老师手中有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如果把它们放进水中会沉还是会浮呢?(极书课题)谁来说一说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
2、学生畅谈自己的猜想。
3、把两个马铃薯分别到到两杯透明液体中。结果大的沉小的浮。
4、学生谈自己的解释。
二、探究液体里的奥秘。
1、师:很多学生说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是盐水,你能想出办法来验证一下吗?
2、学生谈自己的办法:尝、闻、烧、称……
3、实验:用洒精灯加热这杯神秘液体,发现的确是盐水。
三、调制一杯液体使马铃薯浮起来。
1、师:每个小组现在可以来领取一包盐,我们自己来调制一杯盐水,看能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2、实验。结果所有的小组都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先前的猜想产生的怀疑,但有的学生却能想到是盐水的浓度不够,还需要加更多的盐。
3、实验:加更多的盐,终于马铃薯浮起来。学生先前的猜想得到验证。
四、探究浓盐水为什么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1、师:从刚才做的实验中知道,水中溶解了盐达到一定浓度以后,土豆会浮了起来。这是为什么?
2、学生谈自己的解释。
3、师:有的同学说是盐水比清水重,这个轻重要怎么比较呢?
4、学生谈比较两种液体重量的办法。
实验:使用天平称同休积的盐水、清水和马铃薯的重量。从而发现:盐水比同体积的马铃薯重,所以马铃薯上浮。清水比同体积的马铃薯轻,所以马铃薯下沉。(板书)
5、学生用自己的话对这一实验结论做出总结。)
五:拓展:死海“不死”的奥秘。
1、 师:你们知道死海吗?在死海中没有鱼类生存,也没有植物生长,两岸树木花草稀有,也没有鸟飞到这里来。在死海中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沉下去淹死,人们可以在海上自由漂浮,可以做出各种姿势 ,还能看书看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PPT)
2、 学生畅谈自己的观点。
3、 师:回家查找资料,看看为什么在死海中有那么多奇特的现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学反思
本课是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首先学生观察老师两个大小不同的马铃薯放在两个水量相同的杯子里,产生的现象.你看到什么现象,你有什么想法?(猜测一下,马铃薯上浮的几种原因?)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这节课,总共设计了五个活动:观察两个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推测什么原因使马铃薯上浮.实验验证两个水槽里的水不同,自由选择调制一杯盐水,比较盐水的轻重等活动,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为了使学生想出的办法能充分得以实施,我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材料,玻璃水槽盛有清水和盐水;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蜡烛、汤勺火柴、;塑料杯搅拌食盐、白糖马铃薯;天平、酒精灯、勺子大小相同的塑料杯三只、一次性水杯及死海资料投影片.由于活动材料准备得十分充足.。学生们想出的办法绝大数能够得以实施,从而为学生们的探究提供了方便。材料的多样性符合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开发了学生的思维。
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教材进行了一些改动,认为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比较贴近学生,但是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我还是根据学生发展的脉络和学生的参于情况对教学过程做了一些调整。在研究“马铃薯在水中有时上浮,有时下沉,这可能与杯子的大小有关;,可能与水的多少有关;可能与马铃薯的大小有关。然而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根本不在往这方面支推测,而是直接切中了问题的实质,认为可能是小杯子里装的是盐水,理由是他不小心手上碰到了水,自己尝过,感到是咸的。因此在教学中,不管学什么内容,我们都要珍视学生在其中产生的问题;或者是假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之成为教学的起点。在猜测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都是盐水,验证的方法都说是用嘴尝尝,对于不知名的液体能随便尝吗?没有想到在酒精灯上加热蒸发的办法。教师的点拨也不可少。及时解决学生困惑。是不是盐水才能使马铃薯在水中浮起来?学生们都说,不是。哪还有哪些液体也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味精水、白糖水、鸡精水。于是大家调制味精水白糖水进行验证,结果与猜想一致,大家的情绪很高,课堂气氛活跃。
总之科学课要放手让学生探究,相信学生有能力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