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动物单元的第二课蜗牛(一) 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1-31 22:43:09

一、理论指导:  

新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等多方面,它给教师、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科学课的探究活动不应局限在学校课堂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利用课余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研究,也是实施开放式科学探究的必由之路。所以,蜗牛(一)一课的设计中,我打算花两周的时间布置学生先去观察大自然中的蜗牛,并且先尝试着饲养蜗牛,让孩子们课堂以外先去观察蜗牛、饲养蜗牛。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科学动物单元的第二课,从这一课开始,学生将对四种小动物进行细致的观察。所以本课观察活动的开展,将指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获得观察结果的过程中了解动物的特征,逐步建立起生命体的概念。  

蜗牛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小动物,它行动缓慢,易于观察研究。本节课重点在于观察了解蜗牛的身体构造、运动方式等特点。同时在学生经历的观察中还会发现蜗牛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教材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我所知道的蜗牛;第二部分,观察蜗牛的身体;第三部分,观察蜗牛的运动;第四部分,饲养蜗牛的方法。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经历有目的、按一定顺序观察和描述小动物的活动过程,经历初步在观察活动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可观察的内容,以此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梳理:  

儿童对神奇的生命世界表现出来的好奇和神秘是与生俱来的,科学课就是要使他们对生命世界的好奇心得以细心呵护,促使他们从对生命现象和事物的表面认识向本质认识发展,积极引导他们关注生命,关注环境,关注生命科学的发展。因此,教学行为上,应确立“注重经历、体验和发现”的教学观念,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激发孩子潜意识中学习科学的本能和欲望,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科学的最佳状态。  

1.创设情境,课前指导观察。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开始,科学课程对学生来说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吸引力。教师在课前设计有效情境,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肯定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与教师一起进行探究学习。抓住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成功的创设探究的情境,使学生有一种验证预测的迫切感,使探究成为学生内在的一种需求,学生探究积极性高,充分体现科学探究的自主性。  

2.自主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室科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特点之一,通过探究,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很好的理解、接受,课堂的氛围、学生参与等方面都会很积极,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3.基于学生经验与误解基础上进行教学。教学时关注学生前概念。不低估学生课前学识和能力,重视学生已有经验和误解。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亲自发现自己的已知与新事实或现象不一致甚至矛盾时,学生会做出积极的思考,这就是自主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有意义的。  

4.注重真实体验。生命世界是个活生生的世界,是儿童生活世界的一部分。“生命世界”  

的教学应尽可能把学生真正地置于真实的生命世界中活将真实的生命引进课堂,真实的观察、如实的记录描述。使教学具有真实感,使学生具有真实体验。  

四、学情分析:  

1.学习情况:三年级整体学习科学兴趣很高,学习比较然真,但缺乏灵活性,普遍习惯于常规课堂学习模式,而不善于自主获取知识。  

2.已有知识、经验:从课外书中获得的科学知识比较丰富,但科学探究能力比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去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家长的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活动中获取知识、能力、培养科学素养。  

3.学生心理分析: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实践。             

五、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 了解蜗牛的的运动、身体构造等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2.过程与方法:  

   1尝试去大自然中寻找并观察蜗牛,按照教科书的方法持续饲养蜗牛,做好观察记录。  

   2)能充分利用手头材料合理设计实验,学会合作探究;观察蜗牛的运动,发现蜗牛运动中蕴藏着的奥秘,与同学分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2 体验合作探究,感受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发现知识的乐趣。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研究蜗牛,初步感知蜗牛的身体特点等。经历探究蜗牛的科学观察过程,学会尊重合作交流。  

教学难点:学习科学观察的方法,并在探究中对获得的新发现进行描述。  

七、教学准备:教师饲养的蜗牛、观察用的蜗牛,盛放蜗牛的容器、蜗牛身体结构图、放大镜、小竹棒、透明玻璃块等。  

八、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布置:  

1.《寻访小动物》一课拓展:今天我们一起去“寻访”了校园里各种小动物,这种动物你们见过吗?  

(教师出示自己饲养的蜗牛)  

2.这是老师在田野里抓来饲养的小动物蜗牛,你想去观察一下吗?你准备怎样去观察?如何记录?  

3.想知道老师是怎样饲养蜗牛的吗?先回去寻找并观察蜗牛,用你的观察记录到老师这儿换一个“小锦囊”(蜗牛的饲养方法)。  

4.用两周时间观察并饲养蜗牛,尝试记录,写一篇科学日记。  

设计意图: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真正地置于真实的生命世界中观察自然状态下真实的蜗牛,饲养真实蜗牛,真实的观察、如实的记录描述,使教学具有真实感,使学生具有真实体验。为接下科学概念构建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引入:  

1.谜语导入:  

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走,别说它的力气小,能够背起屋子走。(打一动物)  

——你们曾经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蜗牛?  

2.画曾经看到过的蜗牛:  

我课前已经用两周的时间观察和饲养蜗牛了,你能画一只蜗牛吗?  

3.观察蜗牛、饲养蜗牛你有哪些发现?  

设计意图:谜语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画蜗牛、汇报发现,暴露学生前概念。)  

(三)指导学生观察自己饲养的蜗牛。  

  1.今天这堂课我们再仔细的去观察一下蜗牛?看看蜗牛的身体是不是和你画的一样。  

2.画好蜗牛我们要观察蜗牛的身体结构。你还想知道蜗牛的一些什么?  

3.揭示课题:今天你能解决以上的问题吗?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观察去揭开其中的秘密吧。那我们在观察蜗牛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4.强调观察要求:  

1)观察蜗牛时,不能打扰蜗牛的活动;  

2)静静地、耐心地观察蜗牛一会儿,把你观察到的蜗牛的样子仔细地画在左边方框。  

3)再等待几分钟,观察蜗牛在干什么,不能惊动它。  

4)小组交换观察。  

设计意图:在学生暴露前概念后,通过两周的观察,孩子的收获基本很丰富了,这里通过引导学生继续仔细观察蜗牛,加深对蜗牛结构、其他特征的认识。课前的充分观察,课堂呈现变得非常丰富,并且建立在孩子自身已有体验上,课的主要内容也变成了研究、观察孩子们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小组交换观察不同的蜗牛,比较蜗牛相同特征和不同特征,学生亲自发现自己的已知与新事实或现象不一致甚至矛盾时,让学生会做出积极的思考,形成思维碰撞。)  

(三)学生进行观察研究,教师重在观察指导。  

1.教师帮助没有带饲养蜗牛的小组;  

2.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蜗牛各个部分以及小竹棒的使用。  

3.友情提醒个别不能严格遵守常态下观察的小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建立仔细、安静的去观察小动物的习惯。)  

(四)交流研究成果。  

1.交流汇报,对比前后两次画的蜗牛,引导学生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  

2.你们小组在不打扰蜗牛的情况下,还观察到蜗牛在干什么呢?  

预设:蜗牛在睡觉;  

      蜗牛在吃青菜叶;  

      蜗牛在慢慢地爬;  

触角会动;  

……  

3.它是怎么爬的?你们看清楚了吗?能用语言描述一下吗?  

4.有的小组没有看清楚,那我们小组有没有办法借助一定的材料,更清楚看清蜗牛是怎么爬得呢?小组讨论研究方法。  

5.学生领取材料观察蜗牛的爬行;  

师:每个小组选择材料进行蜗牛爬行的观察,仔细观察蜗牛的爬行,在小组内交流你们的新发现。  

6.交流发现:蜗牛的爬行特点与它的身体结构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前后两次画蜗牛的对比,让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构建蜗牛结构特点;让学生自主选择玻璃片、竹棒观察蜗牛爬行,让学生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课外延伸。(机动)  

师:刚才我们在实地观察中,有些小组的同学还看到蜗牛在吃东西,那么你知道蜗牛喜欢什么样的食物吗?我们怎么样为蜗牛建造更加舒适的一个家,来饲养蜗牛呢?  

请学生说一说;  

——让我们一起来继续饲养蜗牛吧!  

九、 教学评价设计:  

1.家长参与评价:家长的评价,不仅给了孩子们以鼓励,对教师也是个重大鼓舞。对科学课是一次自我宣传,对于提高家长的科学素养肯定也大有裨益。由于本节课要求学生花充足的课余时间观察和饲养蜗牛,所以离不开家长的评价。

蜗牛的观察与饲养评价表

  名  

      何  

优  

良  

及  

   

   

   

   

家长评语  

   

   

   

2. 评价科学日记。科学日记是实施评价任务的主要载体,它以图形或文字的形式直接反映着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历程。科学日记为学生感受自身成长提供可能的同时,它还为学生反思自己科学探究历程中的认知发展提供了依据,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得失成败进行有益的总结,从而更好地发展。  

3.科学学习情况记录表评价。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科学家韦钰说:“什么叫科学家?科学家就是长大的孩子,。他永远存在那种好奇心,那种进取心去探索”。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很重要一点就是要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评价的目的之一,也就是要让孩子们继续保持对科学的兴趣。对孩子们付出的劳动、进行过的研究我们当然要进行鼓励性的评价。让激励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孩子的课前准备,创造性的设想,细致地观察,严谨地科学态度都成了评价的内容,孩子们的表现范围大大地扩大了。教师的肯定评价更激发了孩子们持久的兴趣。科学学习情况记录表的评价摈除了单一的知识考核,仿佛给孩子们松了绑。激发了他们继续探索的兴趣,也增进了师生感情。  

科学学习情况记录表  

组别  

课前准备  

观察记录  

实验探究  

总结汇报  

课后延伸  

合计  

1  

   

   

   

   

   

   

2  

   

   

   

   

   

   

…  

   

   

   

   

   

   

  4. 激励评价语: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来的对科学的兴趣,对观察对象的专注,对实验设计的改进,对科学事实的搜集及对科学感受的描述都可以成为我们评价的内容。这里不仅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涉及对科学探究的评价。评价激励语用到恰到好处能很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十、设计特色简述:  

本课是三年级科学动物单元的第二课,从这一课开始,学生将对四种小动物进行细致的观察。所以本课观察活动的开展,将指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获得观察结果的过程中了解动物的特征,逐步建立起生命体的概念。蜗牛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小动物,它行动缓慢,易于观察研究。本节课重点在于观察了解蜗牛的身体构造、运动方式等特点。同时在学生经历的观察中还会发现蜗牛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然而,生命世界是个活生生的世界,是儿童生活世界的一部分。“生命世界”的教学应尽可能把学生真正地置于真实的生命世界中活将真实的生命引进课堂,真实的观察、如实的记录描述。使教学具有真实感,让学生具有真实体验。新课标也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等多方面,它给教师、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科学课的探究活动不应局限在学校课堂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利用课余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研究,也是实施开放式科学探究的必由之路。所以,蜗牛(一)一课的设计中,我打算花两周的时间布置学生先去观察大自然中的蜗牛,并且先尝试着饲养蜗牛,充分挖掘孩子与生俱来的对神奇的生命世界表现出来的好奇,注重孩子课前对蜗牛的经历、体验和发现,让孩子们课堂以外先去观察蜗牛、饲养蜗牛。孩子们在课前的充分观察,课堂呈现变得非常丰富,并且建立在孩子自身已有体验上,课的主要内容也变成了研究、观察孩子们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学生结合自身体验构建科学概念也会很轻松,而且兴趣浓厚。  

十一、板书设计、学生记录单设计  

1.            

蜗牛身体结构(图片)  

  

                      蜗牛(一)

                         研究的问题  我们的发现

                            ……       ……

                            ……       ……

                            ……       ……

板书设计

   

   

   

   

2.    记录单设计:  

画蜗牛  

第一次画“蜗牛”  

第二次画“蜗牛”  

   

   

“蜗牛”的观察记录  

研究的问题  

我们的发现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