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查找“《观察手》教学设计”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观察手》教学设计”更多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点亮我们的小灯泡》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冷水与热水》教学设计
《观察手》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为了落实新课程的理念,我改变了以往在教师带领下,学生小步前进的做法。为学生设计了两个开放性较大的活动,让他们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在观察手的构造活动中,我让学生自主选择观察方法,用自己擅长的描述方式进行表达,在活动的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标准对观察所得进行分类。再由学生生成的分类结果,引领其进入探究手的灵活性。在第二个探究性活动中,让他们自主选择研究对象,自行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并在验证中强化体验。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40分钟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努力的是扮演好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的角色。
教学任务分析
我的手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在学生观察了生机勃勃的大树、多姿多彩的叶片,寻访了蜗牛、蝗虫等小动物后,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身体。本课就是《我的身体》这一单元的第四课,主要内容有两部分,一是观察手,二是手的感觉功能。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显著事物和现象,但对一些很常见的事物,如人身体的器官则关注不够。他们上课思维活跃,喜欢动手,把他们的关注对象引导到这些“司空见惯”的物体上来,对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从平时的事物和现象中去发现科学是很有益的。
一、教学目标
1、在观察与实验中,知道手的一些基本构造,认识手的灵巧与关节、褶皱、大拇指等构造密不可分,认识手具有感觉功能。
2、用各种方式获取有关手的知识,设计简单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会合作学习,注重与同学的交流以及分享成果。
3、关注体验活动后的感受,激发学生对自身的探索。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认识手的基本知识,用多个体验活动感知手的构造和手的灵巧有关。
难点:自选实验方式验证自己的猜想。
三、教学准备
纸带、小木棍、橡皮筋、胶带、空管、剪刀、记录本等。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大家会玩“剪刀、石头、布”吗?谁愿意和老师来一个比赛。
2、我们刚才做游戏时用到了什么?
【通过游戏,在手的运动中感受手的灵巧。】
(二)观察手的构造,产生提出问题。
1、学生活动:学生对手进行观察研究。独立观察,小组交流。
【观察是获取科学证据的主要手段。】
2、谁愿意代表小组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全体同学?
3、教师把学生的发现,板书在黑板上,并补充一些图片加以说明。
4、你们能不能把它们分成两类?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分类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并且思考相互之间的关系。】
5、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的?学生汇报中引出:手为什么这么灵巧呢?
6、学生活动:积极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测。
(三)探究手的灵活性,重视体验感受。
1、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自己的设想?
2、老师这儿有几种材料,看看是不是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出示材料简介。
【有结构的材料可以帮助学生设计实验】
3、学生活动: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验证手为什么这么灵巧?
4、教师活动:教师巡视,及时指导实验操作有困难的学生。
【学习科学才两个多点月的孩子,能否探究出材料中蕴涵的意义?给了他一个开放的空间他能否真正地自主学习,请老师们观察孩子们的表现!】
5、谁愿意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向大家汇报?
6、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说说感觉。其他学生用多种方式体验。
【体验,是验证手的灵巧和它的结构相关的好方法!】
7、体验活动小结。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手的灵活和皮肤上的皱折、关节和大拇指等有关。
【质疑、证伪、体验是这个教学过程的主要价值】
(四)在活动中,体验手的感觉功能。
1、老师这里有好些东西?谁能不用眼睛看就能知道里面是什么?
2、你感觉它像什么?为什么?
3、学生描述自己的感觉。并说出物体的名称。
5、分组活动:比一比谁的手感最好?
【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手的感觉很灵敏。】
(五)课外延伸
回到家里观察一些动物的“手”,比较和我们的手有什么不同。
总评:
设计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是思考怎样把教材上的内容更好的呈现出来,还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这是值得我们每位科学教师思考的问题。“观察手”从认知的目标来说是非常简单的,认识手的构造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可能价值也不大,那么本节课的意义何在?我们觉得是科学思想的培养。科学是什么?科学是以观察为手段,以事实为根据的;科学理论是可证伪的等等。小学科学教育中注重的应该是这种思想的渗透。本课中教师重视了观察的作用,强调了通过观察来获取证据,通过强化体验来验证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并且敢于放手,让孩子自己选择观察方法,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描述,用自己的标准进行分类。使本课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下面还有严谨的科学思想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