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1-27 22:27:22

一、教情学情分析

1、教学分析《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二课。本课内容主要分为“火山和地震”、“地球内部的运动”两部分,主要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运动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

2、学情分析对火山和地震,了解的相关知识也不多,对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而且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形地貌。这些抽象的科学概念对学生来说是相当困难的。所以教学难点是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形地貌。

3、教学环境分析本课所学知识比较抽象,所以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主要通过是资料阅读、讨论交流和模拟实验、课件演示等方式进行,特别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本课在设计时采用模拟实验与多媒体资料理论探究,促科学概念形成。

二、优化教学策略

要充分实现教学的高效,教师备课要教材学生两手抓——下足功夫。

1、提炼教学主线——点清线明

细读教材发现其编排如按内因外果的逻辑可以概括成一句话:地球内部的运动引起地形地貌的变化,其作用有时是迅猛的:如地震火山;其作用有时是缓慢的:如东非大裂谷的拉张,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如此解读,教学的主线就清晰了:感知火山地震带来的地形地貌迅猛改变→★探究火山地震成因(地球内部运动)→了解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缓慢变化(东非大裂谷的拉张,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小结铺垫地球的外部力量也缓慢地影响地形地貌。

2、丰润探究内容——互动有效

教材的第二部分——地球内部的运动。这部分内容教材文字表述比较简单,缺失学生探究的主题活动。于是我提炼设计了 “走进地球内部运动——了解板块学说”理论探究活动。教材中有两幅照片:喜马拉雅山与东非大裂谷。文字注解: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是两大板块拉张形成的断裂谷。这是两个典型事例都是用来说明地球内部的运动导致板块运动使地表地形的缓慢变化。想到这点,于是设计了两个主题探究活动:        1、探究喜马拉雅山的形成。2、预测非洲大陆的未来。如此,整堂课的教学内容丰润起来了,学生主动研究、自主学习的时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也有了更多的互动交流,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课。从而达到自主、探究性的学习,充分发挥小班化教学优势。

3、提高合作效率——异质分组

分组教学是小班教学的主要形式。在分组学习时,要形成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提倡在合作中竞争,即变个人竞争为小组竞争。本课时的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表达欲望及课外自然科学阅读量采用异质分组的形式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4、拓展有效探究——星级作业

火山和地震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大陆板块的学说,在课堂上学生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趁热打铁,布置适合小班化教学的分层课外实践作业很有必要。为此,设计了星级作业(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可参与多项):1、探究我们的邻国日本为什么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2、查阅地震避险自救常识,编撰小报。3、自主小课题研究。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2、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3、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4、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2、做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地形地貌也是不断变化的。

2、了解地震避险自救常识,增强避震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四、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地球仪、多媒体课件、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递进式提问,复习导入

1、出示地形地球仪。教师提问:同学们,这地形地球仪的各种颜色代表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通常蓝色表示?黄色表示?绿色表示?(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原,绿色表示平原。)

2、指向地形地球仪上高高隆起的地方。教师提问:这些隆起的地方,往往指一座一座的?(高山),而地球仪表面一条条小小的沟壑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生:隆起的指高山,沟壑指大江大河)

3、那么,生活中,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大海永远是大海,陆地永远是陆地呢?(生:不是,是变化着的。)

4、揭题:如同学们所,地球她时刻发生着改变。无论外部还是内部都在运动着。她的内部运动导致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改变。(板书: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设计意图:针对小班化教学,采用递进式提问,复习导入,是较为高效的教学手段。这样的复习导入方式,既是对学生前一课科学概念的检测巩固,又顺势引出深层思考,揭题。可谓简单实效。)

(二)、了解火山改变地形

1、教师提问:地球的内部运动我们见过吗?(生:没有)观看海洋火山喷发

2、教师质疑:是的,我们谁都无法看见。那我们又如何知道地球的内部是运动着的呢?

3、请看大屏幕:观看海洋火山喷发的录像。

4、阅读有关火山产生陆地的一段文字:

1963年一艘渔船漂泊在漫无边际的大西洋中,忽然间有渔民看到远处海水汹涌翻滚,转眼间升腾起数十丈烟柱,弥漫了整个上空。结果一昼夜之间在海面升起了一座苏尔特塞岛。为冰岛共和国增加了一块新的土地。

5、教师提问:谁来说说大西洋的海域里发生了什么?(生:发生了火山或是地震)

6、辨一辨:到底是火山还是地震呢?(生:有火山灰产生,应该是海底火山爆发。)

7、教师补充:火山灰非常的肥沃,是不错的资源。

8、教师追问:海底火山爆发结果是什么?(生:产生了小岛。)

9、小结。

1)教师提问:这种地形变化来得猛烈吗?(生:猛烈)

2)追问:何以见得?(生:一夜之间产生了一座小岛。)

     3)板书小结:火山   地形变化    猛烈

设计意图:科学探究讲究严谨,小班化教学更讲究精讲追问。因此有关火山及火山知识点地梳理过程中教师注重追问挖掘来自学生各方面的信息。比如引导学生辩证既有火山有破坏力,但也能生成肥沃的火山灰与造就美丽的小岛)

(三)、探究地震改变地形

1、读图对比,感受地震前后地形地貌的改变。

1)下发两张照片,小组讨论记录两张照片上地形地貌有什么不同。生:(小组比较讨论5分钟,每组的组长为记录员、每组的学困生为汇报员)

2)交流汇报。(生:河流堵塞了,河流被截断了,形成了一个湖;山体滑坡了,树木倒了;村庄掩埋了,公路塌陷了。照片上的地方前后变了个样。)

3)教师提问:同学们手上看到的照片是四川青川县卫星彩图。同学们应该明白了。是什么原因造成地形变化如此之猛烈?(生:地震。)

2、教师即兴小结:是啊,地震顷刻之间让山体(滑坡了),让河流(堵塞了),让村庄(掩埋了)。它对地球地形地貌的改变来得也是那样(迅猛、猛烈)。

板书:地震   地形变化    猛烈

设计意图:如何化抽象为具体,引入汶川地震前后青川卫星彩图读图比较,给学生直观清晰的印象。四人小组异质分组:有组长记录、有汇报员(学困生)汇报。鼓励学习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共同协作,解决问题。)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自然过渡:每年全球有震感的地震不少于上百次、火山不少于50次。科学家们对每一次地震和火山都进行了跟踪调查。慢慢的他们发现这与地球内部运动有关。

2、了解地球构造。

1)教师提问:我们指导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哪三部分?(生:以分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2)追问:我们人类居住生活在哪一层?(生:地壳)

3)课件演示,教师讲解: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生活在地壳。地壳是有岩石组成。它包括岩层上面所有的陆地和海洋。往下是地幔。地幔主要有流动的物质——岩浆组成。

    3、观察岩浆的特点

1)观看陆地火山喷发、岩浆喷涌、流动的视频)

2)你观察到岩浆有什么特点?(生:很热,冒着气;它是从地底下翻滚出来的;岩浆是流动着的。)

3)火山爆发的岩浆从何而来?(生:从地幔而来)

4)有此你想到了什么?(生:地球内部在运动。)

     5)小结:你和科学家想得一样。他们由流动的岩浆,判断地球内部在不断的运动着。

4、了解板块学说。

多媒体演示,教师讲解:地球内部这种不间断的运动使得原本一个整体的岩石圈分裂成了好几个板块。(有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及我们国家所在的亚欧板块。这些板块就如同漂浮在湖泊上的树叶也在运动着,唯一不同的是运动很慢,我们不易察觉。这一学说称之为大陆漂移说。开始很多人质疑不相信。可慢慢的找到了很多很多的证据证明这一学说。(板书:大陆漂移说)

(四)、探究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过渡:证据在哪呢?现在我们来仰望一座高山。屏幕出示:喜马拉雅山

1、求证喜马拉雅山的“前世”

1)出示:喜马拉雅上上发现的各种海洋生物化石。

2)提问:这些说明了什么?(生:说明高山曾经是海洋。)

3)的确,许多证据表明喜马拉雅山曾经是海洋,请你们推测:喜马拉雅山是如何产生的?(生:火山爆发产生的;我也认为是这样,就像火山产生小岛;是地震产生的。)

2、探寻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1)了解喜马拉雅山特殊的地理位置。(课件出示:正处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2)两个板块运动会产生?(生:碰撞)

       3)四人小组模拟板块碰撞。(两本较厚的书,手推着相互靠近碰撞,观察交界处发生的现象。)

       4)交流汇报实验现象。(生:交界处会抬升,隆起。)

       5)课件模拟:(生:观看印度洋板块碰撞亚欧板块的模拟实验录像)

       6)讲解提问:经历了几百万年的地壳运动才造就了今天如此伟岸的高山。同学们相对于地震、火山改变地形的猛烈,这样的板块碰撞改变地形要来得(缓慢)。

       7)板书小结:板块  碰撞 抬升 隆起  高山   缓慢

       8)补充拓展:根据科学家测定伟岸的喜马拉雅山现在每年还在以0.33——1.27厘米上升的速度上升。这说明?(生:印度洋板块还在撞击亚欧板块。)

设计意图:主题探究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学生很感兴趣的探究活动,为此用大量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并一同推进研究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呈现清晰的理论探究过程。)

(五)、预测非洲大陆的未来

1、认识东非大裂谷。(屏幕:出示非洲大陆地形图)

图文出示:在非洲大陆的卫星照片上,科学家惊讶的发现有一条大裂缝。纵穿非洲东部。裂谷宽约几十至200公里,深达10002000,谷壁如刀削斧劈一般。总长超过8000公里。张裂的平均速度为每年2厘米~4厘米。

2、教师提问:从这些数字当中你了解到了什么?(生:大裂缝非常的宽,最宽处达200公里;生:大裂缝还在继续变宽。)

     3、模拟实验(水盆上飘着两片纸,代表两个板块,一根吸管在两片纸中间吹,观察实验现象。

4、汇报交流(生:两个板块会分离。)

5、预测几百万年之后,非洲大陆会出怎样的情境。(生:裂谷会更大。非洲大陆分成两块;生:有可能会出现很多小岛。)

     6、出示科学家的预测:视频观看板块分离的模拟实验及将来非洲大陆的面貌。

7、补充拓展:那么在海洋深处板块分离会产生?(生:地震;海沟)。

8、小结像、裂谷、海沟这样的地形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是很(缓慢)的。(板书:板块    分离    裂谷、海沟   缓慢)。

设计意图:谁说我们就不是科学家呢?给出相应的资料,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预测非洲大陆的未来。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猜测的热情。当揭示科学家的预测与他们几乎相同的时候,他们享受了成功的奇妙之旅。)

(六)、总结:同学们我们看黑板,地球内部的运动带给地球表面地形变化有时会猛烈比如

 

 

火山的喷发,地震的发生。而有时候却很缓慢,比如板块之间的碰撞,分离。实际上除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各种地形变化,地球表面在自然力作用下,地形地貌也在缓慢发生着变化,这部分内容下节课学。

(七)、课外拓展:分层作业:

 

星级作业

网络搜集阅读地震火山的资料

★★

阅读探究“地球板块学说”,解释:为什么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

★★★

查阅地震避险自救常识,合作编撰小报。

★★★★

(自选小课题研究)

 

【教学反思】

科学探究形式是多样的,不但有实验探究,也有理论探究。理论探究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科学思维,都是十分重要的。新课改教材中有关宇宙地理知识大都属于理论探究型的教材。如何使理论探究有效。笔者进行以下几点有益尝试:(1)、创设情境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预测研究;(2)、利用多媒体模拟呈现、求证理论探究的内容;(3)、拓展探究领域,布置理论探究的科考作业,使课后研究得以延续。(4)、精讲追问,呈现小班化教学的优势。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