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
本课是教科版四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是这单元的起始课,主要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溶解看似比较简单的一个生活现象,学生在生活中也有一些经验。如看到糖和食盐等化到水里的情形,但是真正弄清楚溶解的概念并不简单,所以在设计这堂课时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生体验和感受中逐渐构建一个正确的溶解概念。
我首先从学生最熟悉的食盐溶解现象出发,引导学生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颗粒由粗变细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在教学中用画图的方法板书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再在沙在水中的实验。让学生在对比中得到食盐在水中没有沉淀下来,从而使学生初步形成溶解概念。
当学生对溶解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用刚学到的溶解特征来辨别面粉在水中的溶解。但是面粉很特别,它既有盐的特征又有沙的特征。学生很难做出正确地判断。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方法对面粉的颗粒进行观察,用对比的方法来得出面粉会沉淀。最后用过滤的方法来肯定面粉不会溶解于水。
教学后,结合教研组各位教师的建议和本人的一些体会总结出了点滴的想法:
1、表格设计——画一画溶质在水中的样子
溶解在水中的食盐颗粒看不见了,没有溶解在水中的沙和面粉出现了沉或悬浮的现象。设计表格让学生 “画一画溶质在水中的样子”,通过画简图,学生对“是否还看得见”这一不同印象更深刻了。我的画一画的设计加深了溶解特征之一 ——溶质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这一概念的构建。在汇报时也被充分利用了起来。
2、倾听学生回答——体现学生主体性
科学新课改进行到现在,科学教师都已经充分地认同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我在本堂课的设计中,就让学生经历了猜测——实验——再猜测——讨论——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当学生思维开始暴露的时候,当学生看起来就要说出正确答案的时候,或者当学生的答案听上去错误百出的时候,我克制住自己,不会过早地去干预和打断学生,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让他们的思维发生碰撞。例如,有学生将食盐在水中的状态记录成“没有了”时我就让学生争论追问直到学生达成共识。
3、实验的整合——让学生经历“长时探究”
课堂探究时间不够是科学课的普遍现象。这堂课有三个大活动:食盐和沙在水里溶解了吗、面粉在水里溶解了吗、过滤混合物。这三个实验中,第一个实验很顺利,第二个活动争议较多,第三个活动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过滤装置,难操作。所以课前我意识到40分钟要完成教学任务会很紧张,所以整节课一直有种赶赶赶的时间紧迫感。虽然三个活动都完成了,但是自己觉得不是很深入,有些环节有点走过场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