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上浮物体受到的浮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延续前面的研究内容,将对上浮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研究。根据推理,物体下沉的原因是浮力小于重力,那么物体上浮,肯定是浮力大于重力。本节课有2个比较难的地方,一是怎样理解上浮物体的浮力等于重力加压力,二是怎样物体理解漂浮时重力等于浮力。为了解决这2个难点,教材从漂浮入手,通过举例和思辨,先让学生建立两力平衡的概念,然后通过演示和推理,理解上浮物体的浮力等于重力加压力。解决了这两个难点,后面的测量则采用压拉式测力计,至于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则是通过数据之间的联系来发现。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了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学习了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能够推理出上浮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关于物体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一般的学生通过拔河这个例子,均能较好地接受;但是对上浮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学生会受到前面学习内容的迁移影响,也认为重力减去水中的数据,从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必须做好下压泡沫块的演示、推理实验。对测量泡沫块排开的水量,则要利用好自制刻度和记录表,提醒学生一边测量、一边记录。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⒈物体上浮的原因是浮力大于重力
⒉漂浮物体受到的水的浮力等于物体自身的重力;
⒊上浮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与它排开的水的体积有关。
过程方法:
⒈利用压拉式测力计测量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⒉记录测量数值,并分析上浮物体浸入水中部分不同时受到的浮力;
⒊通过与下沉物体浮力大小的变化比较,认识上浮物体受到的浮力的不同。
情感体验:
⒈在探究上浮物体受到的浮力过程中,感受到实验证据的重要性。
⒉培养主动探索、积极合作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上浮物体浸入水中部分不同时,受到的水的浮力不同,与排开的水量有关。
难点:理解物体漂浮时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自身的重力。
五、教学准备
水槽、压拉式测力计、钩码、泡沫塑料、木块、记录单、水。
六、教学过程
㈠复习聚焦
⒈复习提问:前面我们已经探索了像钩码、橡皮泥等物体在水中为什么会下沉,那么你觉得像木块、泡沫块等这些物体在水中上浮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边演示边提问。
⒉你能不能用示意图来表示泡沫块受到的浮力与重力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