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抗弯曲能力》教学案例 六年级上册
一、精心设计教案,使探究过程力趋完美
《增强抗弯曲能力》我有过2次的教学经验。第一次执教本课是在去年的六(2)班(当时我校唯一的科学实验班),学生从四年级开始学习科学课程;第二次在今年的一个常识班。虽然学生不同,探究的能力、表述的方法都会有所差异,但显然,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
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抗弯曲能力。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增加物体的厚度可以增强物体的抗弯曲能力,但是却耗费了更多的材料,怎样才能在不增加物体厚度的情况下增强物体的抗弯曲能力呢?常见的办法就是改变物体的形状。
第一次教学设计思路
1、增加物体的厚度可以增强物体的抗弯曲能力,同学们能不能在不增加A4纸厚度的情况下,想办法增强A4纸的抗弯曲能力呢?
2、改变纸的形状确实能改变纸的抗弯曲能力。小组讨论一下:怎样的形状改变才能增强A4纸的抗弯曲能力?选择你们小组认为最好的一种方案,利用老师提供的A4纸和其他材料,完成你们的设想并测试改变形状后的A4纸的抗弯曲能力。
3、学生讨论,实验
4、小组汇报和交流
课后反思
第一次教学时,直接要求学生用改变纸的形状的方法来增强抗弯曲能力,由于没有认真把握好新课标的要求,对于控制变量没有做具体的说明和要求,结果学生的实验虽然成功了,却不能不说是一堂失败的课:很多学生改变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使实验前和实验后抗弯曲能力可比性不强,违背了教材的编写意图。课后陈老师给了我一些建议:
1、要严格控制变量与不变量两个条件;
2、动手做之前要求学生将设计的草图用文字或图画描绘下来,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对这堂课进行分析之后,因为只有一个科学班,就没有进行第二次的反思教学,仅仅做了课后反思笔录就搁置在一边了。
第二次设计思路
(一)活动内容的可行性分析
1、活动内容的选择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的知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在活动中综合运用了物理、数学、几何、美术和手工制作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2、活动内容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把研究、实验、制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的探索精神。
3、活动过程设计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创造能力。
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我根据以上活动内容,确定活动形式,开展实验设计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比赛。精心设计活动过程是成功上好活动课的关键,而选择恰当的活动形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为此我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包括:活动方案设计、教师课前实验、研究、制作、材料、设备准备(课件等)。
(二)活动要点
1、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分成14个活动小组(每组4人)采取竞赛的形式进行活动。
2、引导学生进行改变形状,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实验,确定实验目的,为进行改变纸的形状而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设计做准备。
3、研究设计改变纸的形状的方法,尽量用图画记录下来,小组讨论,确定采用哪种方法是最好的。
4、按照设计图纸改变纸的形状。完成后,以组为单位进行展示,评比哪个小组改变纸的形状后,抗弯曲能力最好。
5、评比要求及标准:
(1)制作时间:15分钟(包括讨论和绘图、组内试验);(2)纸的长度不能改变,但可以改变宽度和厚度;(3)抗弯曲能力实验,哪个小组放的垫圈最多即为优胜;(4)放置垫圈的要求:教师提供一个硬的纸板,放在提供实验用的作品上,垫圈再放在纸板上。
(三)实施条件
1、学生用活动器材
⑴ 材料:A4纸。
⑵ 用具:胶水、铅笔、橡皮、三角板、垫圈。
2、教具和设备 多媒体平台(或只需要实物投影仪一台)。
(四)活动过程
探究纸的形状与它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1、导入用课件演示的手段向学生展示桥梁或其他建筑物用的各种器材,如工字型钢、角钢等,使学生理解通过改变纸的形状,可以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启发和引导学生探索,并用试验的方法,寻找更多的用改变纸的形状增加纸抗弯曲能力的方法。
2、活动的开展
⑴ 教师巡视学生试验过程并随机指导。
⑵ 要求学生用文字、图表等不同形式把制作方案表述清楚。
⑶ 将满意的设计图样制作成自己想改变的形状并组内试验,试着分析抗弯曲能力增大的原因。
⑷ 成果展示与交流。
每一小组选出一名同学,汇报并展示小组成果,组内同学补充。评出最佳设计方案。
3、布置本次活动后的任务和下一次活动的内容
⑴ 活动后查找资料或向教师、家长请教“物体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及科学原理。
⑵ 根据本次活动的实验结果,试着寻找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增强物体抗弯曲能力的方法。
课后反思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第二次的教学实效性马上得以凸显出来: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的设计和制作、验证,没有人任意改变物体的长度,遵循实验的要求,每个小组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制作,并进行仔细的验证,虽然每个组改变形状后的A4纸上所放的垫圈数不同,但是他们都享受到了成功的乐趣,而这种乐趣,来源于一个设计精良的探究过程。因此,经过精心设计和改良的教学内容,才能使学生的探究过程趋于完美;在经过教师多次反思和修正后的探究方法指导下,才能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以发展。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