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造“环形山”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设计征集作品
|
教学基本信息 |
||||||
|
课题 |
我们来造“环形山” |
年级 |
六 |
|||
|
|
姓名 |
单位 |
联系方式 |
|||
|
设计者 |
电话 |
|||||
|
指导者 |
电话 |
|||||
|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
||||||
|
1、 指导思想 探究既是科学教学的目标,又是科学的教学方法。本节课造“环形山”的操作技能要求不是很高,但选择什么样的材料?用什么方法?才能造出符合月球环境的环形山,这是学生感悟和推测环形山形成的最重要基础。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实验、评价等活动,从中掌握知识和分享科学探究的乐趣,提高科学素养。 2、 理论依据 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在哈佛大学演讲会上提出“探究式学习”,后由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对“探究式学习”从理论上进行了论证,更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探究式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 1978年以刘默耕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胡梦玉教授为代表的科学启蒙教育的改革,他们提出的一些原则,与施瓦布的探究式学习“相类似”,于是探究式学习在中国介绍、传播、研究时机也就成熟了。 |
||||||
|
教学背景分析 |
||||||
|
1、 学习内容分析: 本内容安排在了解月球知识概况和月相变化之后,针对月球表面凹凸不平这一现象,继续开展更细、更具体的探究。环形山怎样形成的?怎样造?我造的“环形山”像不像?这给了小学生极大的联想空间和实践空间,并为后续的宇宙探究作了充分的铺垫。 2、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了大量的关于月球知识和现象,但这些都是间接的。如何检验和解释?这正是学习《我们来造“环形山”》的强大动力。 |
||||||
|
教学目标 |
||||||
|
1、 观察月球表面图片,开展环形山成因的讨论和模拟造“环形山”实验活动。 2、 学习并掌握一些根据现象进行分析推测的技能,能设计多种模拟造“环形山”的实验方案。 3、 经历模拟“环形山”形成的探究过程,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 |
||||||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
|
1、 教学重点:开展环形山形成原因的讨论和经历“造山”活动。 2、 教学难点:经历对环形山成因的讨论活动和“造山”过程,对环形山形成有思有悟,对环形山的形成做出有根据的推测。 |
||||||
|
教学准备 |
||||||
|
1、 学生准备:乒乓球、小石头、玻璃弹子 2、 教师准备:环形山图片、沙子、盘子、注射器、烧杯、水、橡胶管、毛巾等 |
||||||
|
教学流程示意图 |
||||||
|
|
||||||
|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
||||||
|
教学阶段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时间安排 |
||
|
一、导入新课 |
同学们:在有月亮的晚上,我们看到月亮有些部分很明亮,有些部分比较暗,你知道月球表面是怎样的吗? |
同学交流自己的认识或所知道的。 |
从生活感受中开展学习,激发兴趣。 |
2分钟 |
||
|
二、教学新课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
||||||
|
活动一: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 |
1、 播放5幅月球表面图片。 2、 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地球表面有什么特点?环形山形状和大小怎样? 3、 组织学生思考和交流、推测: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
1、 观看图片 2、 交流自己的发现、与同学开展讨论。 3、 思考和推测:环形山形成的原因。 4、对同学的推测进行评价或质。 |
创设探索情境,为学生提出探索主题提供素材。 |
8分钟 |
||
|
活动二:造“环形山” |
1、 组织学生思考:怎样造一个“环形山”? 2、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评价同学的方法。 3、 肯定和表扬同学们的方法。 4、 推荐和介绍两种“造山”方法:撞击法或火山喷射法;介绍提供实验材料名称。 5、 指导各小组选择造山方法,制定实验方案,并进行交流和评价。 6、 分派和介绍实验材料 7、 注意事项: 千万不能把沙子扬起; 每个同学轮着实践和观察效果,操作时用力要由轻到重; 先模拟“撞击法”,再模拟“火山喷射法”。 8、 组织和指导小组开展活动 9、 组织小组展示、汇报、交流和评价 指导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突发情况和解决方法,并进行交流。 |
1、 独立思考:怎样造一个“环形山”? 2、 把自己的方法进行交流,接受同学的评价和改进意见。 3、 小组讨论和选择“造山”方法。 4、 小组讨论和制定实验方案,并在全班交流和评价。 5、 小组代表领取实验材料 6、 小组分工并开展实验活动。 7、 小组代表展示所造的“环形山”,介绍活动过程,接受其他同学的评价。 8、 各小组同学总结实验过程中的突发情况和解决方法,并向全班介绍。 |
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独立创造、协作活动、共同评价、共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平台。 2、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想出更多的方法,把环形山造出来。 3、通过交流、讨论和评价活动,使好的思维、好的方法得到表扬,不完整的想法和方法得到补充或修正。 |
15分钟 |
||
|
活动三:归纳总结月球上的“环形山”是如何 |
1、 组织学生评选出“最像月球环形山”的作品。 2、 指导学生总结在造“环形山”过程有什么发现和启示? 3、 指导学生根据实验和体会,推测月球上的环形山是如何形成的?依据是什么?写在P43页的文件夹里。 4、 试用图画表示“环形山”的形成过程,全班展示和评价。 5、各阅读资料:P43页《有关环形册形成的原因假说》,并谈谈自己的见解 |
1、 小组评选最佳作品,并说明理由。 2、 小组总结在活动中的发现(收获和问题)、给自己什么启示?并在全班交流。 3、 试推测: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依据是什么?并写在P43页的文件夹里。 4、 用图画表示“环形山”的形成过程,展示和评价。 5、同学阅读资料,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 |
1、 培养学生实验后善于归纳总结的习惯。 2、 学习利用其它资源共同推理的方法。 3、 学习用不同的方法记录研究成果。 |
10分钟 |
||
|
活动四:教学小结 |
1、 学生总结: ① 本节课开展的活动: ② 本节课的收获: ③ 还想研究的问题? 2、 教师总结: ① 表扬上课特别优秀的同学: ② 布置预习内容P44。 3、指导学生收拾实验材料。 |
引导学生学习自我欣赏和集体欣赏,不断激发科学兴趣、不断提高科学素养。 |
5分钟 |
|||
|
三、 教学板书 |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撞击说: 火山爆发说: |
清晰、简明显示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成果 |
|
|||
对本教学设计的自我分析:
本教学设计由导入新课、活动一、活动二、活动三和教学小结五部分组成,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为学生成长搭建平台。
设计中的各部分,既有独立性,又自然连接,教学过程具有音乐的旋律美。
学生通过观察月球表面的凹凸图片,激发了对月球环形山成因的想象和探究热情,再通过造“环形山”的实验活动和阅读有关资料等,这样就使得本来比较抽象枯燥的宇宙探索变得形象具体化了,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本设计经过7节课的实践和修正,教学程序和教学效果都很好。其中最为精彩的是“环形山成因的讨论”和“造环形山实验方案的设计”两个活动,其教学实录片断和反思如下:(本文参加南海区狮山镇科学作品比赛获一等奖)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片断)实录及反思
杨显联
一、教学实录片断:(师生共同观看4幅月球表面的图片后)
师:同学们,请根据我们刚才所观察图片里的现象,说说月球表面是什么样的?
生:月球表面凹凸不平的。
生:月球表面高低不平的,有的坑比较大,有的坑比较小。
生:在很大的坑里有一圈一圈的形状。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谁知道这些凹凸不平的坑叫什么吗?
生:(多人举手)我知道,这些叫做环形山。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有谁想过,这些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生:我想是一些是流星撞击月球而成的。
生:我想是被大水冲击而成的。
生:我反对,月球上是没有水的,是谁把大水带上月球来冲呢?(全班哄笑)
生:我想是月球可能也有火山喷发而形成的。
师:同学们的推想很有道理。如果让大家来造一个“环形山”,你会怎样做?
(学生沉思)
生:我会用一堆沙子代替月球,然后用石子撞击沙堆。
生:我用塑料筛子装起沙子倒成一圈一圈环形山。
生:我用报纸做成一个漏斗,把沙子放在漏斗里慢慢流出成环形山状。
生:我反对上述两个同学的做法,月球上的环形山不可能用人搬沙子的方法做成的。
生:我想能用水对着沙堆冲击成环形山。
生:反对,月球上不可能有水冲击。
生:我用塑料瓶装水,开一个小孔,埋藏在沙堆里,用力压瓶子,水就会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形成环形山。
师:我非常赞赏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做“环形山”方法和评价意见。在这里,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两种做“环形山”方法:撞击法和火山喷射法。
┅┅
二、教学点评:
根据月球表面凹凸不平的“事实”,提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和“怎样造环形山”这两个问题,并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推测、讨论和评价活动。这一教学活动过程,一方面使学生的“思”、“议”、“评价”等能力得到锻炼,对研究的问题有了初步的感知,继而产生要实验的强烈愿望。另方面突破和实现了“六年级教材‘重视实验方案设计,然后按方案实验’”这教学难点和教学目标。
三、教学反思:
1、渗透科学性教育
这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观察现象(观察图片)——提出问题(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猜想与假设(做环形山的各种方法)——实验与找证据——整理信息——得出结论”进行科学研究活动。使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从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2、培养独立、自主探索精神
“月球表面是怎样的”?学生用“凹凸不平的坑、一圈一圈的形状和大坑、小坑”来描述;“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学生用“流星撞击、被大水冲击而成的”。我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讨论,选出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评价,将小组意见和个人的观点充分发表,求同存异,共同探索、分享研究成果。
3、激发创造性潜能
“如果让大家来造一个环形山,你会怎样做?”老师顺势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经过短暂的思考,就提出了“堆沙子代替月球,然后用石子撞击沙堆”、“用塑料筛子装起沙子倒成一圈一圈环形山”、“用报纸做成一个漏斗,把沙子放在漏斗里慢慢流出成环形山”、“用水对着沙堆冲击成环形山”、“用塑料瓶装水,开一个小孔,埋藏在沙堆里,用力压瓶子,水就会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形成环形山”等多种方法来。这些带有浓浓童真韵味的“造山”方法,在虽然在现实中不一定能做得到,但经过师生们的评价、修改和肯定后,发言者都会对自己的设想获得赞赏而深满足感。试想一下,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哪能不提高呢?
4、存在问题: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有10来位同学总是沉默寡言,他们不举手发言,也不对同学的活动进行评价,好像是多余局外人一样,长此下去,他们的科学素养怎样提高呢?
5、解决问题对策: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都是“科学探究”。我们开放式的课堂、开放式的探究活动,确实给全体学生进行自主、独立探究活动提供了平台和发展空间。但在40多人的课堂里,总有少数同学不太愿意参加到活动中去。经了解,主要原因是:这些同学的活动技能和知识水平跟不上,也有的同学是性格内向造成的。
解决问题措施:
(1) 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主动关注这部分同学,及时引导,帮助解决学习困难。
(2) 显浅的任务先让给这部分同学来完成,取得成功时及时表扬,在同学中形成名誉。
(3) 在课余时间里多接近这些同学,与他们聊天,或多请他们帮助老师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如搬运准备器材和分派实验材料等,以增强他们对老师的信任,从而提高科学兴趣。
|
专家点评 |
|
|
单位: |
|
|
点评内容: 科学探究特征鲜明。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引发对环形山成因的讨论,再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和模拟实验等,使学生对环形山形成有思有悟,并对环形山的形成做出有根据的推测。 课堂教学开放。五个教学活动,学生是主角:谈自己所知、说自己的推测、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选择实验材料等,学习成果的展示、评价和交流贯穿在各个活动中。 教学过程具有音乐旋律美。静的思考、动的操作;个人的发言、小组的讨论,全班的交流评价;新发现的激动、鼓励的掌声、收获的微笑等,美的享受在科学活动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