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之旅》教学设计2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研讨会获奖教案.doc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3、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4、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2、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
3、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的伟大。
2、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3、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4、激发了解、探索月球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
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阿波罗”号登月史,畅谈月球知识
1、谈话:今年的
2、提问:刚才这段视频中,什么内容让你感到印象最深刻?
A如果学生提到登月的时间、插美国国旗、拍照留念、采集标本、着陆前遇到的紧急状况、宇航员都穿着太空服、蹦跳着在月球上行走、没有生物、很荒凉和阿姆斯特朗及奥尔德林的两句话等问题:
选择性的追问,整理出月球的概况并板书:
(1)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宇航服在月球上蹦跳着行走呢?(引力小,没有大气,温度过高或过低,不穿无法生存、没有氧气、防太阳辐射 )
     (2)月球上为什么没有生物、让人感到很荒凉?(无水、无空气等)
     (3)抵达月球,快要着陆时,燃料即将用尽,他们是怎么解决的?(在静海着陆)讲解“月海”。
(4)为什么阿姆斯特朗说“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一小步是指他在月球上踏出的实际步伐,一大步是指人类科技的大进步,成功地登上了月球。)
     B如果学生没有提到宇航员们登上月球后看到了什么以及宇航员的两句话等内容,可以将奥尔德林的“震慑人心的荒凉”作为了解月球概况的引导 
提问:他们登上月球后,奥尔德林为什么将月球描绘成是“震慑人心的荒凉”呢?(学生答:没有植物、没有人……)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阿波罗”号登月史,畅谈月球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交流探月工具,体验探月的历程
(一)、不同观察工具看月球
1、过渡:哦,原来月球山没有空气、没有水……这些都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登上月球后才了解到的月球真正的情况。那么在古代,我们的祖先无法登上月球,他们是怎么观察月球的呢?( 用眼睛看)距离远了,看得清吗?(看不清,只看到月亮有一部分是亮的,还有一部分是暗的),于是人们就开始望着月亮……(出示模模糊糊的带有广寒宫的月亮图片),这时人们就编了很多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哪些神话故事是关于月亮的呢?(嫦娥奔月、广寒宫、吴刚伐桂……)
2、(出示嫦娥奔月图片)追问:嫦娥为什么要奔向月球,而不奔向其他星球呢?(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是地球的卫星…..)
3、谈话:原来,在古代人们就对月球充满了探索的渴望,因为无法看清月球的真面目,才会充满遐想用神话故事和各种古诗词来表达对月球的向往和情感的寄托。(出示图片)直到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并第一次观察到了月球的表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现在能通过哪些先进的观察工具更近的对月球进行观察和探索呢?(天文望远镜、人造卫星和各种探测器、宇宙飞船等。)
4、提问:随着观察月球的距离越来越近,人们越来越清晰的看到了月球表面的真面目.(出示望远镜下月球表面照片),看,它是什么样子的?(有大大小小的坑、高低不平……)
(二)、研究环形山的形成
1、谈话:对的,月球表面有数目众多的、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坑,科学家们称之为环形山。这些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呢?(火山喷发形成的、陨石撞击形成的、太空垃圾形成的…...)直到科学家们发现地球上被流星撞击形成的陨石坑和这些环形山很相似,所以……它们可能是由陨石撞击形成的。
2、实验一、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1)提问:陨石怎么撞击月球呢?(随便落下的、速度很快的冲向月球的……)陨石很大、很重,冲下来速度很快,这样吧,我们就将陨石缩小一些,用石子代替一下,老师这儿正好有石子,(一大一小)我请两个同学上来试试看。(学生随处一扔,仍在地面上)
(2)追问:咦,你们扔哪儿的?(地面上)地面上行不行?(不行,石子太小,地面太硬了,不能砸出坑),那我们应该扔哪儿呢?(沙盘里)沙盘模拟的是什么?(月球表面),好的,再试试。现在怎么样?(有坑了)
(3)(观察沙盘)提问:他们俩模拟的环形山有什么不一样?(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4)追问:为什么会出现有大有小、有深有浅呢?(学生回答:一个石子大、一个石子小,石子大的重,坑就比较深,石子小的轻,坑就浅一些)月球上环形山的大小、深浅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学生猜测:和陨石大小有关、和陨石高度有关……)怎样证明?(做实验)你们打算怎么做?
(5)提醒:我们要养成好的实验习惯,做完实验,一定要完成报告单的填写,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份报告单该怎么去填写。
(6)讲解正确的填写方法,并交给学生正确的测量方法。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实验结果
3、实验二、研究观察环形山的最佳时间
(1)猜想:真实的环形山很遥远,我们只能通过望远镜仔细的来观察环形山的大小和深浅。(出示阳光直射和斜射环形山的图片),我是应该选择阳光直射的时候观察呢,还是选择阳光斜射的时候观察更好呢?(学生:斜射)
(2)提问:刚刚我们已经模拟出了环形山,现在还需要模拟什么?你打算怎么模拟?实验时,我们要注意观察
(3)学生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阳光直射环形山的时候,没什么阴影,而阳光斜射环形山时,能够清晰的看到环形山的阴影部分。
(5)总结:(出示满月、新月图片)当光线最亮和最暗的时候,都看不清、甚至看不到环形山,而每个月的农历初七、初八或者二十二、二十三是阳光斜射月球的时间,这时我们就能够看清环形山的样子。
设计意图:神话是古人赏月时产生的美好想象,也流露了古人对月球不断探索的愿望。让学生了解随着观察月球的手段和仪器的不断进步,人们能够更近、更准确的观察和探究月球的表面,从而了解环形山的形成原因。体验科学的不断发展,学习科学家的研究精神。让学生自主探究,验证自己的假设。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了解到环形山有大有小的原因,用手电筒从不同角度照射“陨石坑”,观察坑的影子的变化,从而确定观察环形山效果最好的日期。
三、了解登月的辉煌,制定“我的登月计划”
1、谈话:环形山只是月球表面上最为明显的一种特征,除此之外,月球上还有我们同学前面所说的“月海”、山脉等地貌特征等着大家去发现、去研究,如果你想越来越多的了解月球,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登月直接观察。
2、提问:从刚刚上课时我们看到的那段“阿波罗”登月视频中可以看出,美国人已经实现了登月的梦想,那么对于我们中国在航天事业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大家知道吗? 
3、谈话:(出示嫦娥“一号”和“神舟九号”图片)瞧,我国的 “嫦娥一号”和“神舟九号”都发射成功了,这标志着我们中国人在不久的将来也会登上月球。
3、拓展: 如果有一天,你能去月球旅游或定居,在出发之前,得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呢? 
4、谈话: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将这些集中起来,就是一份“我的登月计划”。
5、总结:今天我们回顾了“阿波罗”号登月史,畅谈了月球知识,并且交流了各个不同时期的探月工具,体验、模拟了探月的历程,了解了登月的辉煌,大家还制订了自己的登月计划,老师希望你们的愿望能早点实现。课后大家可以将自己的“登月计划”再进行细化,并且可以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小组合作出一份科学手抄报,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介绍我国正在进行的登月计划,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进学生关注我国的航天事业。
板书设计
  望月
                   登月之旅    探月        环形山的形成
                     ↓
登月
                 月球概况                 我的登月计划………………………………【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
点击下载此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