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7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教案(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doc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内容在学生对地球上的生物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对生物的结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有了自己的认知基础之上属于生命科学领域的又一节重要内容,是对生物知识的延续和升华,让学生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体现了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进化论观点,让学生懂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为后面学习《人类的自身保护》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等知识打下了良好认知基础,也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和正确资源观的树立埋下了伏笔。该节内容在科学中起着统领性作用,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体现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身边就有科学”这一朴素的科学思想,对于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初步建立生物能适应环境而生存的理念。
(2)初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含义之一(物种的多样性)。
2、技能目标:
(1)巩固练习使用温度计。
(2)学会人与人的合作及思想交流。
3、情感目标:
(1)使学生养成热爱大自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正确的生物资源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培养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建立生物对环境适应性的理念;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2. 教学难点:建立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的含义。
四、教法与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发展水平及教材特点,这节课选择了这样的教法:录像图片展示,实验探究,启发诱导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法。
学生的学法:以情境陶冶法为主,使学生养成学会观察图片和欣赏录像,学会思考分析,学会小组合作探究,能够在录像播放和图片展示的情境中体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采用什么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运用配备的教学光盘及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直观性教学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影片图片直观演示,设置科学探究,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生物适应生存的理念,淡化教学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教学程序(教学设计):
【引入】课件演示不同环境中的各种生物引入并板书课题: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一、生物的适应性:
1、植物向光生长的实例:课件演示向日葵、植物向光生长的实例或图片,学生观察分析,教师总结板书。
2、探究实验:学生观察图片—>提出探究问题(蝎子为什么在沙里藏身的理由) —>学生探究(复习温度计的使用)—>实验记录、交流讨论。
动物的“伪装”;课件演示,学生观察、讨论,了解保护色(青蛙、变色龙)和拟态(竹节虫) —>合作学习(学生4人为一合作小组,分工合作,分别查找资料和观看老师课件有关内容)交流讨论,学生完成合作学习任务1:说说你所知道的动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