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学设计谈起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本课中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设问法
达尼洛夫·叶希波夫在《教学论》中认为,提问要“善于提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且能更加深入地探究所研究现象的本质的各种问题”。悬念强的设问,能极大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兴趣。设问不能简单地局限在“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思维水平上,而是进入更广阔的领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达到“知其所以然”的境界,较好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史实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兴趣性、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等思维特点。除了精心设疑之外,我们还鼓励学生质疑。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在自主学习课堂中,我们依据这一理论,大胆的鼓励学生提问题。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讨论过程中采用竞赛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2. 板书图示法
即教师将课堂教学的有关知识,按相互之间的联系,设计成互为联系的结构图示板书。它是一种由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组成的教学媒体,体现知识的逻辑性和浓缩性,展示了整体知识和局部知识的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并列关系和种属关系。教师辅以精辟的分析和归纳,从历史现象中逐步逐层提示其本质,使知识点、线、面互为一体,具有科学性、逻辑性、直观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在本节课中通过结构图示的板书,将知识点构成有机网络,配以相应的箭头、线条括号和要点序号等多种符号,教师边讲边画,使学生产生新奇感,保持较长久的注意力,也提高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加快了教学进程。同时,由于简明扼要,化繁为简,化具体为概括,化分散为集中,化感性为抽象,体现了历史现象间的相互联系,便于学生迅速和准确地记忆知识,从而揭示历史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结构式板书,非常符合布鲁纳的观点:“详细的资料是靠表达它的简化方式保存在记忆里的。”
3.多层次的课堂讨论方式
多层次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具有多种组织形式的师生双边活动方式。它使学生更多更好地扮演“发现者”和“探索者”的积极角色,大大加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学生参与程度越高,兴趣就越大,思维活动就越频繁越有效。这活跃了课堂气氛,融洽了师生感情,减少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心理距离,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4.自学法
苏霍姆斯基说过:“学生的智能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目的性预习,就是教会学生“粗读、细读、精读”教材。所谓“粗读”就是浏览教材,抓住章节子目,知其大意;所谓“细读”就是对教材要逐字逐句地读,掌握时间、人物、地点等历史基础知识;所谓“精读”就是对背景、影响等重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成要点。通过阅读思考,最后达到将教材内容问题化,答案内容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学生以其自身水平分析教材的结构和层次,认识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开展目的性预习,为优化历史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准备了前提。
四、教学环节
课堂是学堂,学生要学会学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上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让不同的思维在合作中进行碰撞,让他们去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初此之外,在课堂上,只要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我们就不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我们就不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要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习展示的平台。我们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参与,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品尝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