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教案设计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探讨: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
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
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教师让学生看教材P94 “动脑筋”,让学生讨论回答: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
学生:人民群众的支持[直接参军、组织民兵、踊跃支前等]是解放战争胜利原因之一。
教师带领学生继续探讨: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A.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B.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C.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教师补充、过渡: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打到长江边,国民党妄想依靠天险“划江而治”,要求和平谈判,当时国际上也都认为中国将重现历史上的“南北对峙”格局。党中央仍然以和平民主为重,同国民党谈判,拟出了“惩办战犯”等和平协议。但是,在蒋介石的“遥控”下,国民党代表拒绝签字。于是,党中央决定发动渡江战役。
二.百万雄师过大江

教师讲述:1949年4月20日夜,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联合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在毛泽东、朱德发出进军令之后,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千里的战线上,万炮齐鸣,万船齐发,顿时呈现出雄伟壮观的渡江战役。
  人民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锐利攻势,迅速摧毁了敌人苦心经营的海陆空立体式千里江防。国民党江防部队全线溃败,纷纷南逃, 
紧接着,人民解放军各路野战军展开战略追击,分别向西北、西南、中南、华东地区,举行有史以来未曾有过的大进军。1950年4月和5月,人民解放军渡海解放了海南岛和舟山群岛。至此,大陆除西藏外都获得解放。从1946年7月到1950年6月,人民解放军共消灭国民党军807万人,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彻底覆灭。
教师提问: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A.反动势力方面: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B.革命力量方面: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教师让学生看教材P96的“活动与探究”,组织学生讨论:共产党为什么在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
 
 




 
  减小字体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增大字体



 中查找“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教案设计”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教案设计”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教案设计”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教案设计”更多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