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09-08 16:14:22

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在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的传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以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二.能力目标

  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对历史进行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难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发展趋势?

  学生: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有所发展,出现了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现民主政治,有民主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提倡民主与科学的趋势。

  教师导入:上面我们谈到的仅仅是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今天我们来看一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

  讲授新课: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早期火车头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近代交通在中国出现主要指的是哪些新式的交通工具?

  学生回答:火车和轮船。

  教师提问: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

  学生回答:淞沪铁路、“黄鹄”号轮船。

  教师提问: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教师讲述:中国近代,不仅在交通方面出现了新的运营方式,而且在通讯方面,也出现了新的通讯方式,那就是电报。

  教师引导:近代通讯和近代交通一样,都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电报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哪些方便?

  学生回答:电报出现后,商人可以用来传达生意信息,记者可以用它从外地发回新闻报道,老百姓与亲友联系也用上了电报。

  教师引导: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新生事物?

  学生回答:一分为二地看,一方面是西方列强侵华,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传到中国,另一方面它的出现,又是历史的必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总体上应予肯定。

  [教师过渡]上面我们学习的是交通和通讯方面的变化及其影响。近代以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也逐渐变得丰富。这一点上,功不可没的,首推电影和照相的传入。除此以外,还有报纸以及专门的文化出版机构的出现等。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看“文化生活的变迁”目下的内容。了解中国近代在文化生活方面对人民群众影响较大的几项新成果。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对中国近代文化生活影响较大的几项新成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照相、电影、报纸、出版。

  教师引导:在没有影片、电视录像带及我们现在接触的CDVCDDVD光碟时,如果想把一件事、一个人的真实面目保留下来,什么方式最好?现有几种方法供大家选择: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