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2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1.教师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制作课件投影或声像资料等多媒体,直观生动地再现历史;还可组织学生观看《大决战》等影片,使学生直接感受战略决战这一历史阶段的部分历史过程。
2.导入新课,教师提问第17课学过的内容,解放战争划分几个阶段,起止时间。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开始共同学习解放战争的第三阶段——第18课战略大决战,并出示第一子目“三大战役”。
3.出示课件动态的(解放战争时期)战争形势图,用提问方式和学生共同回顾战略进攻阶段解放军各个战场的形势,指导学生把握战略决战前全国战场形势的整体轮廓,通过分析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自然过渡到第l小目中第1子目“决战时机成熟”。
4.当过渡到第一小目第二子目辽沈战役时,设问思考题,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有利条件有哪些?引发学生思考讨论。
5.讲淮海战役作用时,注意对前后的知识的联系,上节讲战略反攻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作用,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向西威胁战略要地武汉,向东威胁国民党统治的巢穴——南京和当时中国经济的中心——上海,而淮海战役的胜利正是这一战争走势的发展。这一评价也是对渡江战役作的一个铺垫。
6.讲平津战役即分析出由于张家口和天津先后解放,而北平和平解放是大势所趋。党中央和平解放北平的政策方针是正确的,并为之付出努力,得民心解民意,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顺应了这一历史趋势,是民心所向。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北京地区人民免遭战争之苦,也使北京这座千年古城,特别是故宫这座皇家园林建筑得以完整地保存。增强学生保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的意识。
7.渡江战役时可介绍国共北京和谈情况,特别是国民党反动派妄图划江而治的图谋,进而提问渡江战役的历史作用有哪些,这样就可以分析其历史作用,捍卫了国家的领土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8.多角度全方位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和国民党部队失败的原因,分四个层面(详见学法指导)。
9.课堂小结:三大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在军事上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准备了条件。渡江战役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内战失败后妄图“国共划江而治”的图谋。并占领国民党统治的巢穴——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构思和设计,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具体实践的典范,是我国军事思想在当代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军事理论的宝库。
出示《解放战争初国共军事力量对比表》设问:战争初期,国共两党军事力量相差如此悬殊,为什么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能在短短的三年内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军队,最终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除力量对比书上所列A、B、C、D四条以外,还要看战争的性质,人心背向(见书上原因D)军队士气,这是第一层面。第二层面,国民党政权性质,阶级属性,所代表的集团利益,及其与帝国主义的关系。第三层面,看其国家职能,经济上它是对中国人民进行搜刮掠夺的工具,政治上对人民进行压迫和镇压的工具。对外,它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代理人。它是三座大山的总代表,成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第四层面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违背了抗战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中国人民的要求和意愿,不得人心,注定走向失败和灭亡。而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所进行的事业是进步的,正义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决定的。
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一、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解放战争,使人民解放军获得深厚的兵源。二、人民群众组织民兵,保卫后方。三、人民群众大力支前,课文中的“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就是一个例子。这就能保证人民解放军打胜仗,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结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特征。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从洋务运动至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培养学生归纳历史发展阶段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使民族工业在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培养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准确把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培养学生用发展联系的观点观察历史和解释历史的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张謇等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之一,民族资本主义作为中国社会崭新的进步的生产方式,在一战时期进一步发展,为中国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使无产阶级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和工人阶级政党的建立,提供了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特点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所决定的,这也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只能是无产阶级,这是中国的特殊国情。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在于使学生对于从洋务运动开始至民国结束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特征、影响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其包含两个子目“状元实业家张謇”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第一个子目,介绍了张謇创建大生纱厂一系列企业的背景、概况、结局,使学生通过大生纱厂这一旧中国民族工业的缩影对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一感性了解;第二个子目,介绍了从洋务运动开始出现的民族工业萌芽,至民国结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阶段、原因、特征,使学生通过分析对旧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一定理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