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理性之光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教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05-04 09:58:17

第14课    理性之光

本节内容《理性之光》属于思想文化史内容,因而在教学时应突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的教学,在正确分析思想产生的基础上,充分认识杰出启蒙思想家追求科学与理性、敢于批判旧制度的革命精神。启蒙思想家把文艺复兴以来对人的解放思潮提升到理论和制度层面,并提出了法治和民主政治等构想,对近现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产生与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教学中本设计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根据内容需要教学方法上还可采用观察学习法、材料学习法和思辩学习法。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一)教材的分析

1.课标要求: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述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2.本节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教学中要明确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利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因本节内容所涉及的四位思想家的主张极易混淆,所以重点解决以下两个难点:

难点一:分析启蒙思想家的个性特点及产生个性特点的原因(如:思想家的出身、地位、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文化氛围影响等);    

难点二:思想家思想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和对近现代社会的巨大影响。

3.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前承文艺复兴,后启资产阶级理性时代的到来。启蒙运动是第二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其重大贡献即确立了民主政治的理论基石,具有前瞻性、革命性和进步性。

(二)学生的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知识联系能力较强。加上高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观察自主性强,概括性高度发展,并且处于创新思维最佳发展区的前端。创新思维的主动性和有意识性强。因此教学过程应充分利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知识联系能力、创新思维及概括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性质、目的和主要内容。

(2)理解主要思想家具有代表性的主张。

(3)学会评价启蒙运动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在阅读启蒙思想家的言论资料时,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

(2)通过比较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异同,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3)通过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与重大影响的探究,使学生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理论、追求真理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启蒙思想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精华积淀之所在,更是近代资产阶级为之奋斗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仅属于其个人和那个时代,更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所以,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

1.   培养人文意识,强化法治观念。

2.   关注社会进步,培养坚强的意志,树立科学精神,敢于怀疑,勇于创新,不断追求真理。

3.   领悟先进思想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汲取启蒙思想精华,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四)教学方法分析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入课堂。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 探究式地解决问题 → 拓展问题。

二、课堂教学

(一)新课导入——发现问题

1.从身边事导入:班委、村委主任、人大代表是怎样产生的?

2.从所学过的世界思想史发展进程导入: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

3.从目前世界上采用三权分立学说构建国家职权部门的国家导入:如美国。

(二)新课——探究式地解决问题

1.   解决启蒙运动出现的原因问题——为什么

教学方法:回忆文艺复兴产生的原因,得出具有共性的规律,然后归纳启蒙运动出现的原因。………………………………【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