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单元第13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广东省潮州市瓷都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学案.doc
一、旧三民主义
1.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 民族危机 进一步加深,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2)鸦片战争以来,各种改良救国方案的失败。
(3)孙中山等人学习接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走上了 资产阶级革命 的道路。
2.提出:1905年,孙中山明确提出“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的纲领,并在《民报》上阐发为“ 民族 、民权、 民生 ”三民主义。
一、旧三民主义
3.主要内容:
(1)民族主义: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 清王朝封建 统治。
(2)民权主义: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主张核定全国 地价 ,现在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 国家所有 ,由国民共享。
一、旧三民主义
4.评价:
(1)积极性:是比较完备的 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在 政治 、 经济 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 民主权利 的愿望,是 辛亥革命 的指导思想。
(2)局限性:没有明确 反对帝国主义 ,没有彻底的 土地革命纲领 。
一、旧三民主义
5.实践及结果:
(1)1911年 辛亥 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2)1912年建立 中华民国 ,制定《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是我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反对 封建专制 制度具有进步意义。但并没有改变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社会性质。
(3)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孙中山先后发动 二次革命 、 护国运动 、护法运动等,维护民主共和,但都先后失败。
二、新三民主义
1.从“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
(1)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
(2)俄国 十月革命 的胜利和中共的影响。
(3)改组了 国民党 。
(4)孙中山思想的伟大转变。
2.提出标志:1924年,地点: 广州 ,国民党一大通过的《 中国国民党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确立了实行 联俄 、联共、 扶助农工 三大政策。
二、新三民主义
3.主要内容:
(1)民族主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 平民 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节制资本 ,实行“ 耕者有其田 ”的政策,改善农民与工人的生活状态。
二、新三民主义
4.对新三民主义的评价:
(1)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政治基础,推动了 国民大革命 运动的发展。
(2)是孙中山在 民族民主革命 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是孙中山一生中最伟大转变。
现象与本质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一个重要的能力要求。在高考命题用语中,多采用“性质”、“实质”、“本质”、“从根本上反映了”等词语。
其中“性质”是指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即抛开事物表面现象看它的特征,是一种定论性的表述,它回答了事物或人“是……的”。往往是指其阶级属性。
分清历史现象、性质和本质
而“实质”和“本质”没有严格的区别,是指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也就是指历史事件或现象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是事物固有的内部联系,是隐蔽的,只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在高考命题用语中,多采用“实质”、“本质”、“从根本上反映了”、“本质含义”、“本质体现”等词语。
分清历史现象、性质和本质
1.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
(1)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流亡海外期间,孙中山考察西方社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他把民族、民权和民生主义等同于法国的“自由、平等、博爱”,类比成美国的“民有、民治、民享”。………………………………【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