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单元第12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广东省潮州市瓷都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学案.doc
1.建立“福利国家”
(1)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实质:国家运用 社会保障 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 社会 服务。
(3)内容:包括 医疗保健 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
1.建立“福利国家”
(4)发展状况:
①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发展起来;
②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渐完备;
③1973年经济危机后,受挫,但仍在继续发展。覆盖社会多方面的福利项目,使 穷人 受惠不少,对 社会稳定 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④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国因 财政 不堪重负不同程度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2.第三产业的兴起
(1)原因: 科学技术 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 多样化 。
(2)表现:第 三 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其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就业人数在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都迅速上升。
2.第三产业的兴起
(3)作用:
①第三产业以其新技术特别是 微电子 技术改造传统的工业和农业,从而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②它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 资源配置 ,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 周期性 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3.“新经济”的出现
(1)概念: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 知识经济 为基础、以 信息技术 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2)原因:经济 全球化 和 信息技术 革命的推动。
(3)出现:20世纪90年代。
比较性问题包括比较相同点、比较不同点、比较异同。
解答比较题首先是思考对应的比较点,比较点一般就是构成某项知识的要点,如原因、措施、目的、性质、影响等。在表述时,应把比较点写在前面,然后回答具体内容;如比较不同点,则应表述为甲如何、乙如何。
如何解答比较性问题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含义: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当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参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它就成为经济上的总的垄断资本家,或称为“理想的总资本家”。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形成与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存在一些国家垄断资本(国有企业和半国有企业),国家也干预了经济生活。有些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准备战争,扩大财政预算,增加军事采购,由国家投资或以国有化方式,兴建或扩建钢铁厂、造船厂及其他军工厂。这些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萌芽形式,它们在国民经济中还不占重要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929~1933年爆发了震撼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为了摆脱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宣布停止金本位制,采用管理通货制度,运用财政、货币杠杆,并颁发各种经济法令,设立各种经济管制机构,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进行调节。
二战后,各国为了防止20世纪30年代那样的大危机重演,美国为了加强军备,加强经济实力,西欧各国和日本为了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经济并使经济现代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起来。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反映了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激化的必然结果,能允许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变化;在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的同时促进了经济发展。国家利用经济杠杆调节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推动了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矛盾和利害冲突得到缓解;通过社会福利、收入政策和直接干预劳资关系,缓和了阶级矛盾。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历史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改变无产阶级被雇佣受剥削的地位,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主要表现在:国家干预不可能解决生产盲目扩大和劳动人民消费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国家调节不可能根本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消除经济结构的失衡;国家对分配、工资的调节及福利政策等不可能解决失业、贫富悬殊等问题;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也不能保证经济稳定增长,不能消除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 ( )
A.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B.普遍重视社会保障,建立福利国家
C.普遍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
D.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