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教学设计与反思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5-03 21:05:31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2.涵泳阅读性课文,品味文章生机蓬勃的意境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4、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重点、难点:
    1、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语言美。
    2、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2分钟)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读文生情   整体感知 (8分钟5+3)
1、配乐朗读,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读,我也仿佛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许多道理,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以上两个问题。)
2、反馈、点评、小结:(1)我们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归结为“和美”(板书)
三、研读入境   合作讨论  (10=5+5)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
1、展示:(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小组口头)
(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班上书面)
2、划分4人小组、要求:①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②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
3、(5分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5分钟)反馈、小结。
(1)检查一个小组:对四人的欣赏、理由。
(2)不存在谁的权利最大,“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组成的。
5、补充名人的话:(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孟子说…
培根说(展示)一个外国人如此欣赏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就更应坚持和发扬)培养民族自豪感情。
四、涵泳入理   品味探究(10=5+5)       (默、朗结合,品味意境)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
1、思考:①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② 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2、思考:①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②男、女朗读,品味
③ 第4段:意境:蓬勃的生机——哲理:珍爱生命
第7段:意境:春天的召唤——哲理:热爱生活、。
五、(15)赏读入心    拓展运用
(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这个句子虽然不是写景,但我喜欢)
1、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猜猜老师喜欢它原因? 
2、(3分钟)反馈、形式: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内容:生生不息     (如果我们写作    增添亮色)
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
4、(3分钟)深情赏读:领读—跟读,评价。
当我们闭上眼睛,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便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谁在日落昏黄时,倚在窗前焦急地盼我们归家,又是谁在我们出门时,仔细叮咛;当然是我们的父母。
5、(4分钟)仿写:“爸爸妈妈是_______;我是_______。”
(“和美”的家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需要我们用责任去支撑。)
6、(5分钟)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
7、反馈、小结: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读)
六、课后作业:(父亲的故事过渡)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脚”、“洗衣”、“梳头”等)
2、将这一过程及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反思:
对于本课课前进行了精心地准备,安排了一整体感知,二朗读感悟,三美语赏析,试图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与文本做实实在在的接触,亲历阅读,谈谈自己的体悟。
    
在完成第一环节后,感到还满意,初读整体感知,学生简短的语句概括了本文讲了什么事?(一家四口,在春天的田野上散步。)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均有。
    
紧接着让学生说出“你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用词语)学生很踊跃,纷纷举手:和美、和美、温馨、尊老爱幼、互相体谅、宽容忍让,我肯定了同学们的感受,“有那么一点自己的感受就美白读书”。然后,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读出这“温馨”,这“和美”。
    
随后是主体讲解“分歧”,解决分歧,所得感悟。但苦恼的是由前一环节如何自然过渡到“分歧”呢?直接讲太突兀。
    
过渡一:散步过程中,开头一家人很温馨,前面是母亲和儿子,后面也是母亲和儿子,但后来产生了分歧…(分析“分歧”,分析课文)带领学生以放弃为线理文脉,体文心。
    
但课后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孤立地就散步中的分歧谈没有将文本更好地拓展。在这种思索中上课铃响了,于是带着遗憾有走进了三班的课堂。在同学们顺利完成第一环节后朗读那会儿,灵感来了,本单元都是谈亲情,且前一篇《羚羊木雕》中也谈分歧,文中没有解决分歧,戛然而止,留给人们无尽的思索。我何不将此二文合读,以本文作为前文的续呢?
想到此我很兴奋。
    
于是临时对前面的过渡进行了调整。过渡二:(就同学们所说的和美,和睦,温馨顺势而引。)就是这么温馨的家庭也有分歧,那么分歧是什么?又是怎样解决的?从解决的过程中尼感悟到什么?(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很认真地读书去找寻答案。)这些都不难,很快解决了。但仍是孤立地解读文本,美能很好地拓展。于是又向学生抛了一块石头:本文的分歧解决了,让我们充分感受了和睦的家庭氛围。那么前一篇文章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分歧最终因为没有…给小主人公“心冷如冰”“心灰意冷”之感…此时学生齐声说“互相体谅,宽容忍让,互相沟通”。 于是我心中顿时有了一种踏实的感觉。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