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安塞腰鼓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doc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3-08 08:34:58

17、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气势;品味语言。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2
、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凸现学生主体精神,力避教师烦琐讲解,突出新课程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能力目标: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并把它们运用到平常的写作当中去。

情感目标: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本文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但文中更多的是重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通过联系生活,加深对生命的思考认识即教学的重点。

教学方法
  学生朗读:通过读感受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讨论品味:对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关键语句,仔细揣摩品味。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资料了解安塞腰鼓,准备安塞腰鼓图片及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并制成课件。

学生:1、搜集安塞腰鼓的有关知识及作者的情况;2、查阅工具书,疏通生字、词语;3、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情美读全文。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老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风沙满天。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她是一片贫瘠落后的土地,然而在那里却产生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安塞腰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表演起来动作豪迈粗犷,舞姿刚劲奔放,体现了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它那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誉为“天下第一鼓”。看录像(课件1:腰鼓录像)

你喜欢这些画面吗?你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在这样激越的舞蹈面前,我们真正感到了语言的匮乏,今天,就让我们在刘成章生花妙笔的引领下,去感受安塞腰鼓那撼人心魄的魅力吧。(课件2:课题)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安塞腰鼓的知识和作者作品资料,教师总结归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是陕北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在古代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作者作品:刘成章,生于1937年,陕西延安市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写于1986年,它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课件3:作者介绍)

(课件4)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表达感情,增强语势的作用;
2
.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美。

一、检查预习,正音  (课件5:给加线的字词注音)

(   )         羁绊(   )     颤栗(    )   (    )     (   )        (    )

(   )然而止     磅礴(    )    (   )    (    )     (   )        (    )

(   )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出音乐美

1、播放课文的配乐视频,要求学生根据录音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课件6-21:课文视频)

2、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自由试读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语调抑扬、语速适中、感情充沛(课件22:朗读指导)

3、分节朗读,学习重点:节奏、重音。(课件23:分节安排)

14段,2830段(一人读)

71891011252627段(男生读)

5681214151623192021(女生读)

13172224(全班齐读)

◎读出画面美

自学课文,独立完成下列思考题(课件24:自学思考题4个)

1、  自学指导:跳读课文,根据标志文章脉络的语句划分文章的结构,并概括各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主要写敲鼓前的预备阶段。(14   安静的腰鼓
      第二部分写安塞腰鼓演奏的阶段。(5­27)     激昂的腰鼓 
      第三部分写鼓声的戛然而止。(2830       寂静的腰鼓
2
、思考:表演部分从哪几个方面展示了腰鼓的艺术魅力(宏伟的场面、雄壮的鼓声、击鼓的后生、奇丽的舞姿)

    ◎读出力量美
3、讨论:作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示了腰鼓的美,试用“                的安塞腰鼓,你看                         ”的句式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从中让学生感受腰鼓这种民间舞蹈的震撼力和蓬勃的生命力量。
4
、思考:这样好的安塞腰鼓使你联想到了什么?作者仅仅是在歌颂安塞腰鼓吗?(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承载这一生命的黄土地、黄土地上生活的人)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寻美,感受了安塞腰鼓那雄浑、激越、壮阔、火烈的特点和洋溢的阳刚之美。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内容赏析,品味语言,体会修辞,拓展训练。

教学过程:

一、课文探究

四人一小组品读课文,探究问题,组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同学之间互问互答。

可能出现的问题:(课件25-26:问题6个)

1、第一部分“安静的腰鼓”和最后一部分“寂静的腰鼓”中的“静”是否一样?

第一个“静”看似静,却是生命在积蓄激情,等待爆发;第二个“静”是安静。

2、在“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中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那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

 “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作者写腰鼓的响声,为什么要写“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和“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

这是用环境和观众的感受来烘托鼓声,使鼓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了一体。更能表现腰鼓的震慑力。

4、“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放出那么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得那么强大的力量?

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搀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5、为什么说“只有你(黄土高原)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而“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对比,突出黄土高原造就的安塞腰鼓的阳刚之气,好比是一孔武有力的汉子;厚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骚动的力量江南则像一位温柔秀美的女子,柔情似水,含蓄灵秀,令人陶醉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腰鼓则是给人鼓舞和震撼。

6、文章最后“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有什么作用?

当鼓声停止时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来反衬寂静。

二、品味语言 ,把握修辞
    过渡语: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
    品读课文,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力量相辅相成的。 学生寻找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请用“我喜欢            句子,因为                 的句式进行评点。(课件27
  
(教师提示: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写法等角度入手)
教师举例:我喜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句子,因为反义词用得好,在强烈的对比中,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学生间互相交流,教师作适当的归纳。(出示课件28:归纳)

从用词方面说: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