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亲情》 初中语文活动课例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4-30 20:03:56

《感悟亲情》——初中语文活动课例

第十七中学  罗永君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亲情与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亲人为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蕴含着浓浓的深情。在初四语文课外阅读复习中,经常会遇到有关亲情的文章,如何处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呢?本节课旨在通过课外书籍中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我们身边最亲近而又最易被忽略的一种情感——亲情,尤其是来自于父母的那份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并学会用实际行动奉献出对父母的爱,增强做儿女的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

(一)拓展语文教学的内容,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同时做到学习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二)更新语文教学模式,改变教师单方面传授的传统做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事物。

三、重点难点

(一)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读、写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真情实感。

(二)对学生进行阅读创新训练,培养他们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思维习惯。

四、教学思路

(一)教师引导学生调动课内阅读积累,引导学生体味。

(二)学生推荐并评析课外有关文章,调动大家兴趣。

(三)教师提供精选内容,学生阅读并批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总结。

(四)由课外文本回归到学生的现实生活,说真话,诉真情。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亲情,即亲人的情义,它犹如阳光和空气,我们沐浴其中却常常浑然不觉。当回首往事时,我们才幡然悔悟,亲人为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蕴含着浓浓的深情。也许某一天,你突然看不到父母的身影,听不到熟悉的唠叨时,会觉得生活中缺少了很多很多,那就是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被我们不经意间错过的亲情。为了不给自己留下更多的遗憾,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古今文人的足迹去了解亲情、感悟亲情吧!

(二)(精彩回放,回顾积累,探访名家名篇)

作为人类永恒主题的亲情,自古以来就是文人们记述吟咏的对象。有关亲情的内容在古代诗歌中比比皆是,谁能从积累的古诗词中找出关于亲情的诗歌呢?

1: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写出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浓浓亲情。

2: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道出了身在异乡的游子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3:杜甫《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达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亲人相隔万里,难以想见,这种离别的思念与牵挂让人肝肠寸断。

4:《木兰诗》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的亲人在他十年征战凯旋后,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对她的欢迎,这正是亲情的最真实最具体的体现。

……

师:同学们谈得真不错!这些诗歌虽然所写的时代不同,作者不一,但都反映出了古人在与亲人离别时的深深的思念、不尽的牵挂与对亲情的渴盼。这种情感,古人有之,同时也扎根于现代人的心中。大家是否记得初二时我们所学过的一篇有关父子深情的文章?

生:——《背影》。

师:噢!看来这篇文章大家是记忆犹新啊。谁能说说文章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情节?

5:父亲攀上月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情节最为感人,看到父亲艰难的爬上爬下的背影,儿子感动得流下了泪。我当时也是流着泪读完这篇文章的。

师:说得不错。文章作者用那颗敏感的心捕捉到了深深的父爱,并用自己的笔记录下了感人的父子深情。这篇文章曾打动了千万个读者,现在还被选入韩国的教科书中,文中的真情可见一斑。

(三)(感受鉴赏,理解交流,走进课外佳作)

以上这些都是来自于课内诗文中的亲情与感动。在课外浩瀚的书海中,有关亲情的文章更是数不胜数。上节课,老师布置大家查阅有关亲情的文章。今天谁能把你所读到的精彩文章推荐给大家。

6:(推荐《树上的那只鸟》)

文章讲述了一个简单而细微的父与子间的小事,而正是这件小事引发了我的深思。儿子对待父亲寥寥几次的提问是多么地不耐烦。而几年前,同样是这个问题,父亲却耐心而愉快地回答了儿子二十五次的提问。这样的对比,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父爱的深邃与博大,同时意识到,身为子女的我们对于这份伟大的爱的回馈又是多么地微不足道啊!即将结束四年初中学习的我深切地感受到,父母的爱是值得用一生来回报的。

师:听了这篇文章,老师也在进行自我反省,父母对我们的面容百看不厌,对我们的话语百听不烦,我们在尽情享受着亲人关爱的同时,却有意无意间对他们造成了伤害。这篇文章让我们思考,如何善待父母,善待亲人。

7:(推荐《亲情的速度与长度》)

一位弱小的母亲在面对儿子从高楼坠落的危难之际,以超乎常人的神奇速度穿越马路,将从高处下落的儿子抱在怀中,儿子在瞬间得救了,母亲却被强大的冲击力撞倒在地,但她却没有忘记将儿子高高举起。这个故事让我感动,感动于母亲那种为了孩子而不顾一切的伟大与无私。

师:感人的故事,加上你动情的声音,在感动老师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动着大家。文中母亲的壮举的确让人敬佩。

两位同学向我们推荐了这么好的文章,老师代表同学谢谢你们。

今天,老师也找了一组关于亲情的文章,(发放《一滴泪落下,需要多长时间》、《勇敢是母亲的本能》、《拥你入怀》)请大家快速阅读这些故事,找出最能触动你的文字,用笔勾画出来,也可以把你的体会写在空白处,便于和同组同学交流。(学生阅读、交流、教师巡视,十分钟后)

师:刚才大家有的动笔写,有的和同伴交流,读得很认真,谁愿意把你读后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8:我觉得《勇敢是母亲的本能》一文很让我感动,为了救助处于危难中的儿子,年轻的母亲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毅然从高处跳下,被护栏挂断手指竟未觉察,这份毫不犹豫的救助,让我看到了普天下母亲平凡背后的伟大。

9:我认为这篇文章同《亲情的速度和长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同样是母亲,同样是孩子身处险境,同样惊人的壮举,让我们看到了母亲的伟大形象。

10:读了这篇文章,我想起了一句名言:“女人是软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

师:大家的发言太精彩了。的确,为了儿女,母亲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这点毋庸置疑。那么亲情仅仅限于父母对子女的奉献吗?谁能就其他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11:我是流着泪读完《拥你入怀》的。刚看到文题时我还觉得肉麻,但读着读着,我就动情了。文中的七岁小女孩真是太懂事,太可爱了。是她稚嫩却充满关切的话语打动了妈妈,让妈妈放弃了与女儿一起走向死亡之谷的可怕念头。

师:是啊,小女孩年龄虽小,却做出了连成年人都没有做到的事,是她让母亲看到了生的希望,有了再活下去的勇气与动力。母亲是伟大的,小女孩是神奇的。感受完母女亲情后,让我们一同走进父亲的世界,来了解一下父亲的感情又是如何的。我们一起赏析《一滴泪落下,需要多长时间》。

12:我为文中的孩子而感动,他们虽贫穷,虽年幼,却十分的懂事,能为父亲分担痛苦。他们稚嫩的话语,是对父亲莫大的支持。是他们让父亲欣慰、感动,让父亲在黑暗中看到了希望。

13:文中的父亲让我深深地感动。理由有三:首先,我感动于父亲对母亲的不离不弃。面对突然患病的妻子,他没有像现在许多条件不错的城里人那样选择逃避、抛弃,而是在孤立无助中苦苦支撑,一门心思为妻子治病而奔波;其次,感动于父亲在一次次求助无望后的坚持,不到最后时刻,不轻易放弃一丝一毫的希望。第三,我感动于他在子女面前的坚强,作为父亲,一家之主,在自身承受巨大精神压力的时候,没说一句苦,没喊一声累,始终默默地努力着。也许正是他的这份坚强感染了他幼小的儿女们,促使他们为了治疗妻子的病,为了治疗母亲的病而相互支撑着。

14:当看到文中的父亲蕴积已久的泪水终于忍不住在听了懂事的儿女们的话语后悄然滑落的瞬间,我的眼眶也湿润了,我被一家人的举动深深感动了。

15:读了这篇文章,我的感触很多。常听人说亲情是血浓于水的。的确,亲情能让人在黑夜中看到光明,在寒风中感到温暖,在失望中看到希望,亲情是让人感动的,文中的父子之情、夫妻之情正是如此。然而,文中孩子们的姑姑舅舅——父亲的姐妹、母亲的弟兄们的言行却让人看了心寒。如果说举目无亲让人孤立无助的话,那么认为值得依靠的亲人的冷漠让人感到的则是绝望。虽然从法律上,他们不必为这一家人的境遇负责,但从伦理道德上看,伸出援助之手来帮助这个处于困境中的家庭却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可他们的行为不仅让父亲失望,让小辈们失望,更让读者失望。

师:刚才大家从内容方面对文章做了动情的分析,每个人的观点都很精彩,同时能辨证地看待亲情,把它放在伦理道德的高度去审视,对亲情有了更深层的理解,给我们很大的收益。谁还能从其他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16:这篇文章的题目与众不同,很吸引人。流泪只是一瞬间的事,竟有人对此发问,让读者感到好奇。从写法上看,开头造成悬念,吸引读者,人常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父亲却流下了眼泪,而且竟用了七天七夜的时间,更让人琢磨不透。悬念的设置,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理。同时,文中三次“流泪”的细节描写,与文题呼应,将父亲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17:文章用了对比手法,在歌颂亲情的同时,又对漠视亲情的一类人进行了谴责,在对比中,更突出了亲情的可贵。

师:你们的发言太精彩了!今天,老师不仅被文章感动着,也被大家出色的表现感动着。许多同学在今天的课堂上眼睛都湿润了,同样是因为感动了。接下来,老师想请大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人物让你感动之处。

18:文章中孤立无助的父亲是坚强的,为了给孩子、也给自己一个完美的家,强忍心中的苦与痛,默默挣扎。

19:文章中从高处跳下和飞速穿越马路的两位母亲是伟大的,为了救助处于危难之中的儿女,不顾自身的安危,甘于付出。

20:文章中的孩子是幼小的,但又是强大的,他们以自己稚嫩的双肩和话语给了父母以无尽的精神支撑与活下去的勇气,他们用幼小创造了奇迹。

所有这些,都缘于亲人间的关爱,都缘于血浓于水的亲情。

(四)(运用拓展,回归现实生活)

师:其实,父母之爱天下皆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成长记录里,也有着同样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真实的故事。请你为大家进行亲情讲述,讲述让你感动的亲情细节。

……(略)

师:正如大家所谈,生活中我们感受最深的亲情多来自于我们的父母。父母的亲情流露很简单,也许只是出门时的一句叮嘱,是晚归时的焦急等候,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一次抚摸、一个微笑……都是亲情的流露,虽不惊天动地,但父母给我们的爱犹如沙漠中的一眼清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犹如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前程。当我们尽享来自于父母的亲情时,不要忘记对普天下的父母们真诚地说一声“谢谢!”,并把你由衷的谢意与敬意,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送给他们。

要求:

1、注意取材来源于生活;

2、注重生活细小片段的记叙;

3、抒写真情,关注动情点;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生活中不是缺少感动,而是缺少发现感动的心灵。)

六、教学反思

阅读指导课,尤其是课外阅读指导课,因为内容纷繁复杂,形式五花八门,教师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感觉用时不少但收效甚微,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在教学中逐步摸索出了一种较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将课外的内容在精心挑选的基础上加以归类,进行集中阅读指导。这样便于学生在较为集中的时间段内,接触到大量主题相似但内容、写法、语言及构思又各有特色的课外文章,既丰富了同学们的阅读积累,又为写作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这节课的设计力求真正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教师的预设,更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而是将课堂还原为学生的课堂,使之成为师生共同拥有的精神畅游的场所,真正做到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相互交流读书心得,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拓展了教师授课的空间,丰富了教师的授课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理解与把握。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启示。因为阅读是阅读主体创造性构建的过程,学生在品味语言,分析人物、走进作品的过程中,虽然有时无法洞察作品的全部,但那种经过自己独立体验获得的快乐同样是一种享受。学生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独特的阅读体验,用他们的语言表述出来,真正达到了阅读的目的。如果教师控制着话语权,牵着、赶着学生往前走,学生就永远无法获得展望整个生命的权力,也无法欣赏那用文字砌成的一道道瑰丽的风景。

通过回顾积累、感受鉴赏、理解交流、运用拓展几个环节,学生自主走进课外文本,去品读和感悟,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得到强化,无论是对文本中的感人语句和内容,还是对巧妙的构思、独特的写法的体味和咀嚼,都立足于学生自己的个性化认识和描述,在学生的思考和交流活动中,对文章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相对于教师的单方面传授而言,这种自由的教学氛围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锻炼学生的独特思维能力。在运用拓展这一环节中,又由课外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来,学生将自己身边最感人的亲情细节与大家分享,唤起了多数人久已麻木的心灵,纷纷表示用行动来回报亲情。这样,不仅使教学的内容得到了拓展,在看似无意中进行了思想教育,同时开拓了课程空间,丰富了课程资源。

智慧的点燃是生成更多智慧的有效方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适时适宜的点拨,提升了整堂课的深度,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域,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延伸阅读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就本节课的主题多方搜集积累资料并进行比较,既丰富了授课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亲情的理解与认识,又让学生领略到不同的写作特色和艺术风格,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比较阅读。

由此可见,有针对性的精选文章,使学生明确“读什么”,并通过教师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可以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强烈愿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之中来。因此,教师应在学生与课外文章中间搭建一个桥梁,甚至成为这座桥梁,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一步。

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节课上得较为成功。但反观这节课,我感觉到真正使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积极主动地走入到阅读中来,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就这一节课而言,仍有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1、虽然多数学生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依然有些同学作为旁观者,没有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如何调动这些同学的积极性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2、在讨论交流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发言虽不乏精彩之处,但多数同学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有待提高,往往只能说个大概,就无话可说,不善于联想和想象,不能做到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融合。

3、对作品的分析和认识视野过于狭窄,或局限于内容形式,或模仿重复他人,不能全面的思考问题,阅读技巧还有待提高。

由此可见,有针对性的精选文章,使学生明确“读什么”,并通过教师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可以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强烈愿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之中来。因此,教师应在学生与课外文章中间搭建一个桥梁,甚至成为这座桥梁,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一步。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