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 “美景”的盖头来 七上作文教学导学案(教案).doc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6-03 15:57:42

作文教学导学案(教案

掀起 “美景”的盖头来

教学对象:

七上·三

教学目标:

按照空间顺序,运用多种的描写手法,多角度、有层次地描写景物。

教学重点:

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多角度、有层次地描写景物

教学难点:

    学会调动五官、运用修辞手法来写景。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利用双休日仔细观察学校和家周围的景物,写好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猜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一个红胖子。(打一植物种子)

    (生——花生。)

    教师小结:我们能很快猜出这是花生,是因为这个谜语很清楚地描述出了花生的特征。同样,我们的作文中的景物描写,能让人感到真切生动,也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

二、例文导学

1.请大家读一读下面的景物描写片断,看看是不是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来描写的?

  现在正值春意浓浓,阳光明媚时节,春风已经吹进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小树脱下了金装,换上了绿装;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柳树摇摆着绿绿的枝叶;花儿也含苞待放;池塘的冰化了,鱼儿开始了快乐的嬉戏。一切都从死气沉沉的冬季走了出来,在生机勃勃的春天自由自在地忙碌着。

2.学生讨论。

   3.集体交流明确:

   例段的第一句写春意浓浓,足见此时己不是早春时分,可是后面描写的具体景物的某些特征却与此相悖,例如,分明是小草在早春时分的动态;绿绿的枝叶在风中摇摆,是暮春时节柳树的明显形态;而池塘中冰的融化则出现在大地春气萌动之时。 如果需要描写的是浓浓春意时的景色,那么,就应是小草偷偷地挺起了腰背,个头见长池塘里的水澄清碧透”“柳絮飘飞一类的情态啦。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前提是:首先要学会认识景物之间的差异。天下的景物千差万别、千姿百态,各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花,有的艳丽多姿,有的清香四溢;比如水,有的汹涌澎湃,有的水平如镜,是什么使它们各不相同呢?时间、地点是最基本的两大因素。因此认识景物之间的差异时先得究其因,再来查其形。

    4.教师引导:“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一个要求,也是我们应该学会的一种本领。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次朱自清先生的《春》描写春花的语段,从中学习有益于我们描写景物的方法。请大家完成下表:

 

 

春花图

 

春花的特点

描写角度

描写顺序

修辞手法

花态:竞相开放

花色:色彩艳丽

花味:芳香甜美

野花:明艳动人

视觉

听觉

味觉

联想

空间顺序:

树上

花下

遍地

拟人

排比

比喻

借代

         借鉴点:1、朱自清先生在描写春花时,用心灵去感知事物,从视觉、听觉、味觉和联想不同的角度来写,就使景物描写细腻,动静相生,富于情致;2、结构严密,层次井然。写春花,由高到低写来,文章的结构就显得格外严密。3、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朴实、隽永,又是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从达意说,平易好懂,从修辞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节奏明快,不平淡,有浓厚的抒情味。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由于感情的倾注,这些小野花儿都仿佛变成了富于感情的活灵灵的小动物了,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也因之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调。 

三、要点点拨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生动的景物描写能使读者身临其境。怎样才能描写好景物呢?

总的原则:选准对象、仔细观察、确定角度、安排层次、锤炼语言、运用手法。

选准对象,仔细观察,对景物进行多角度的描写。

写景的角度有:景物的形状、声音、色彩、味道等;远眺、近看,俯瞰、仰视,正面、侧面,静态、动态,整体、局部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例如《夏感》描写夏天到来的景象的段落就从动态、静态;从视觉、嗅觉等不同的角度对夏天自然景物进行了描写,显出夏天蓬勃的生命力。

②对景物进行多层次的描写。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如由表及里)、感情顺序。如前文所说的《春》中的“春花图”文段,按照“树上——花下——遍地”这样一个由高到低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老舍先生在写《济南的冬天》的时候,第二段先总写济南的山水,后面的部分就依此先写山后写水。同样是次序井然,层次清楚。

③综合运用各种手法,融情于景。

首先是锤炼写景的修饰语,像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运用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零星”“袅娜”“羞涩等修饰语,这些词语,典雅中更让所描写的事物生动形象。

其次是调动各种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修辞手法和远近高低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衬托、烘托、渲染、对比等表现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主观感受。《春》在结尾把春比作“娃娃”、“姑娘”、“健壮的青年”,在朱自清先生的眼中,春其实已经是“新”、“美”、“力”的化身;《荷塘月色》中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比喻成“明珠”,是那样的晶莹剔透,把“清香”比喻成“渺茫的歌声”,运用通感的手法,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把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这样来写景,字里行间,无不满溢着作者对所写之景的喜爱之情。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断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客观的,而写景之人则是有情的,作者对任何景物,总会有自己的感情。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因此,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使读者产生共鸣,进而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陶醉之情,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