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用倒叙看需要 活用穿插应巧妙 七上作文教学导学案(教案).doc
作文教学导学案(教案)
选用倒叙看需要 活用穿插应巧妙
教学对象:
七上·五
教学目标:
记叙的顺序(二)倒叙、插叙
教学重点:
倒叙和插叙的运用
教学难点:
倒叙和插叙的区别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风筝》和《羚羊木雕》两文,回顾文章所写的事件。
课时建议: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老师从《羚羊木雕》这篇课文中,选了几件事情,请大家运用前面《文从事顺,尺水兴波》中学过的顺叙知识,将它们按顺叙的要求排序。(提醒学生:因是顺叙,注意不要受课文原有顺序的影响。板书:①赠送木雕②木雕由来③逼取木雕④查问木雕⑤归还木雕)
学生排序:(略)(板书:顺序为②①④③⑤)
二、例文导学
师:这种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的方法称为顺叙,它是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其实,在记叙文的叙述方法中,除顺叙外,还有倒叙和插叙。先说说倒叙。鲁迅先生的《风筝》,文章开始说“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就是由眼前的风筝引出“风筝事件”的结果——“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对“风筝事件”的惊异、悲哀、悔恨),后文再将“风筝事件”详细写来,用的就是倒叙。前面的“活动导入”中,我们将《羚羊木雕》中的五件事调整为②①④③⑤是按顺叙,若用倒叙应怎么写?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点拨:在开头加“又是一个双休日,百无聊赖的我无意中看到了爸爸书桌上的那个羚羊木雕,眼前不由得再次浮现起了那一幕往事……”或直接将⑤置首等方法也可)
师:另一种是插叙。现在,老师将上面六件事的顺序从②①④③⑤变成④②③①⑤,大家能结合课文内容想想哪些是“插叙”吗?
(学生思考。教师提示:文章开头从④“查问木雕”这一事件写起,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顺叙),接下来应是③“逼取木雕”和⑤“归还木雕”。这其中插入了②“木雕由来”和①“赠送木雕”,尤其是①“赠送木雕”的巧妙插用,在妈妈的逼取下,补充交代了因为运动服的原因才有“赠送”,使文章叙述更完整、内容更充实、情节更连贯。让学生明白意思即可)
三、要点点拨
师:通过例文和活动,我们粗略了解了倒叙和插叙这两种记叙方法。下面这个表格,有助于我们对二者有一个清晰、准确和完整的看法。
类别 |
性质 |
作用 |
注意要点 |
区别 |
倒叙 |
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是一种强调突出。 |
或为突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为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为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
(1)前后有明显的过度标志,结尾有与开头相照应的句子,使文章浑然一体;(2)并非简单的由“尾”至“头”的逆叙,而是局部的“倒插”。一般说来,情节曲折、复杂的事情才须倒叙,如果中心明确,材料简单,事情发生的时间较短,就不必用倒叙,故弄玄虚。 |
所叙内容是整个事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一个环节。 |
插叙 |
在中心事件的叙述中,为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是一种补充丰富。 |
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完整,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内容更充实,结构更紧凑。 |
(1)服从文章主题的需要;(2)选好插叙的位置,避免行文条理混乱;(3)插叙完后,须回到原来记叙的中心事件,用语句适当衔接,使插叙部分前后连贯。 |
只是顺叙中的一个片断,不是全文中心事件的一部分。 |
四、实战演练
重拾美好的心情,让我们走出阴霾的天空;重拾宝贵的信心,让我们走出迷茫的路口……请以“重拾 ”为题作文:
1、学生构思
要求:写出(几件)事情的提纲,确定好顺序(倒叙与插叙)并补全题目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4、学生作文
五、拓展阅读
(一)天安门前 刘宏伟
一个难得的夏日清晨,湛蓝的天空是如此惹人怜惜,被昨夜的雨水清洗过的京城,嫩芽般在晨风中摇曳。走出我居住的小胡同,一路向南,一段熟悉的红墙和高大的行道树随即映入眼帘,抬眼望去,鲜艳的五星红旗正在晨风中招展,被雨水清洗过的天安门城楼,更显巍峨地矗立在风中。
“终于看见天安门了……”八十高龄的姑妈紧张地拽着我的手,满脸的激动和兴奋。这次是表姐特意送姑妈来北京,了却她一辈子的心愿——到北京天安门看看。人流越来越密集,三五成群,个个神情激昂,穿梭来往,眼前的一切,开始令我有些神思恍惚起来……
天安门,小脚的奶奶仅仅听说过的名字,那是一个离大山太遥远的地方,大山外,是奶奶无力关心的另一个天。奶奶只关心家里今年的收成如何,交租后剩下的口粮能否填饱一家老小的肚子,不要像爷爷那样被活活饿死。
天安门,是父母眼里最亮的希望,也是激励倔强不听话的儿女的一句口头禅“你要真有那个能干气,就给我考到北京去,到天安门前站个给我看看”。为此,他们把毕生的心血倾注在儿女的身上,他们知道,只要儿女们成材了,他们想去看天安门,就跟看门前的大山一样容易。
是谁在轻声地哼唱那支儿时熟悉的歌谣?“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是儿时同桌的那位小姑娘吗?至今依然记得她唱这首歌时,眸子里的那一抹闪亮。眼前涌动的人流中,会有她的身影吗?
放眼望去,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国旗、金水桥头、天安门城楼,连成一条笔直的线,把对伟人的哀思、对先烈的缅怀、国旗入眼的豪壮、华表腾飞的希望,串连成了天安门城楼上最绚烂的一抹金光,一如儿时的她眼中的那抹光亮。
天安门,虽在历史长河里历经劫难,却依然容光焕发,总是神采飞扬地屹立在金水桥畔。目睹了60年前震惊世界的那一幕后,她被响起在头顶的那一声巨吼彻底惊醒了,她开始以母亲般的胸怀和温情的目光呵护着一个东方大国的成长,默默地见证着:每一个平凡日子里那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激动的脸庞,越来越自信、坚强;每一个重大节日里那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越来越磅礴、豪壮……我想,她应该还有另一个名字——中国心!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