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含练习)
小石潭记
预习提示
1、本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朝人,著名的__________家,他因为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为__________。
2、读准加点字的音
篁竹 清冽 为坻 为嵁 青树翠蔓
参差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悄怆幽邃 寂寥无人 龚古 恕己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总结共同点。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下见小潭 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③全石以为底 以其境过清 卷石底以出
④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⑤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⑥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⑦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⑧崔氏二小生 不可久居
⑨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⑩全石以为底 为坻 为屿
四、翻译下列句子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五、根据课文填空
作者以游踪为顺序来组织材料。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描绘潭的概貌。二段写游鱼、潭水。三段写潭水的源头,四段写小石潭周围的环境及给人的感觉。5段记下同游者姓名。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六、课文既写出了小石潭的特征,又在写景中融进了自己的感受。请联系具体语句说说小石潭的主要特征和作者的感受,以及这两者之间的联系。
答案:1、小石潭的感受,潭水清冽,全石为底、竹树环合。感受比较复杂,一方面是乐,一方面又凄清,这固然与作者的心境有紧密联系,又是因小石潭的景引起的。
教学目标
1.领略小石潭及周围的美丽景色
2.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写法。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重点:上2
教学难点:上3
课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二、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篁竹(huáng) 清冽(liè) 为坻(chí) 为屿(yǘ)
为嵁(kān) 佁然(yí) 俶尔(chù) 翕忽(xī)
差互(cī) 寂寥(liáo) 悄怆(chuàng) 幽邃(suì)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作用。唐永贞元年(805年)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以以五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
2.背景
由于遭到宦官势力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了其中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永州在今湖南省零陵县。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水光山色。
3.解题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省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四、研读课文
1.结合课下注释自译课文,注意重点实词和常用虚词的用法。
2.补充解释:
①乐:心乐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乐之”即,以之为乐,心里对此感到快乐。
似与游者相乐:“乐”指逗乐,取乐。
②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取:取得,引申为开辟。尤:尤其,特别。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岸势:溪岸的地势。
④四面竹树环合。 环合:围绕。
⑤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寂寥:(心里)空虚,(环境)寂静。
⑥不可久居。 居:停留。
⑦隶而从者。 隶:附属。这里有跟随的意思。
⑧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下文“下见小潭”等都是一类。
3.分析“以”“为”在本文中的用法。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这里作“用”。)
②卷石底以出(连词,相当于“而”。)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示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作为。)
②为坻,为屿,以嵁,为岩(动词,成为。)
五、反馈检测
一、用“/”标示朗读下列语句的句中语意停(每句只要标一处)。
1.自 小 丘 西 行 /百 二 十 步
2.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3.皆 若 空 游 /无 所 依
4.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二、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可 鱼可百许头 大约 2.乐 心乐之 觉得快乐
不可知其源 能够 似游者相乐 逗乐
3.以 卷石底以石 相当“而” 4.为 为坻,为屿 成为
以其境过清 因为 全石以为底 当作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水尤清冽 特别
2.为坻,为屿,为堪 水中高地,不平的岩石
3.青树翠蔓 茎蔓
4.参差披拂 随风漂荡
5.佁然不动 愣住的样子
6.明灭可见 暗
7.悄怆幽邃 寂静得使人忧伤
8.隶而从之 跟随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解释重点)翻译重点句子。
①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检查背诵课文
二、研读课文
认真朗读课文后,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起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以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作者选取石潭中的水(清)、石(奇)、树(翠蔓)等景物描绘出了小石潭的概貌。作者由潭写到水,由水写到石,由石写到树和蔓,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3.2段所写的水、鱼、光、石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水、鱼、光石是浑然一体的。这段是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各个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但没有一处不在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的是鱼,见的是水。先写鱼空游,突出了水清到了透明的程度。再写鱼的影子都映在潭底的石头上足见水是多么清澈透明。写了鱼静止的画面,活动的画面,动静结合,妙趣横生。
4.潭上景物给人什么感觉?
凄神寒骨。
5.跟作者同游的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列出他们姓名?
最后补叙同游者,作为游记的结束是古代山水游记的一种格式,也可以看作游记的附文。
三、品味赏析
1.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2.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合作讨论交流
明确:
1.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景,依照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环境,引发感触。思路清晰,条理清晰。
2.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画,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如一段,围绕“石”的特点来写潭。先用水声,水色从侧面烘托:水声清脆、水色清冽。正由于它是个“石潭”。接着从正面写出石潭中石头的种种形状和姿态。然后又就树木的长势从旁描绘“石”:蒙——覆盖着,“络”——缠绕着,“摇”——晃动着,“缀”——连接着,树木的种种姿态,正说明它是长在石上的。
②在写景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如二段写“鱼”似与游者相乐。把自己的情也融入景中。
四、拓展延伸:
观察你上学路上的景色,用移步换景或定点特写镜头写一段话。
五、畅谈收获,总结方法
1、齐背课文,思考、学完本文,你有哪些收获?各抒己见,提示从思想感情、内容、写法、学法方面谈收获。
2、教师总结内容,本文描写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自己在寂寥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写法:①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景、条理清晰②写景抓住特征、寓情于景。
3、学法:学习交流四个字,读、析、赏、背
六、反馈检测:
(一)翻译句子。
1.全石以为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课文第1段,说说作者为什么给潭水命名为“小石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小石潭中的鱼,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者为什么匆匆“记之而去”?结合第④段相关景物描写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请结合文中语句,谈谈本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而突出表现了潭上景物的哪些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略
二、全石以为底……为岩
三、多,百许头,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
四、因为潭石的范围大,其景物尽在眼底,一览无余,更因为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五、拟人,比喻。如:“闻水声,如鸣佩环”,用比喻手法,表现水声清脆悦耳的特点。
七、板书设计
发现小石潭:隔 闻 伐 取 见(移步换景)
潭中景物:潭水:清澈 侧面描写
游鱼:动静结合 (特写镜头)
小潭源流: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形象比喻)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 寓情于景
记录同游者
抒发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情感。
练习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已,日奉壹。
1.上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_家。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1)隔篁竹,闻水声 (2)水尤清洌
(3)青树翠蔓 (4)蒙络摇缀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横线上按课文内容填空。
5.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一种抑郁心情。
B.小石潭的特点是:水清、水曲、水寒。
C.文中写鱼,一可表现水的清,二可反衬作者的“神”凄。
D.全文是按作者的参观路线记叙的。
答案:
1、略 2、(1)成林的竹子 (2)清澈
(3)翠绿的茎蔓 (4)覆盖 3、略
4、略 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