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模板型课例(文本)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教育文稿  来源:教育文稿  发布时间:2008-12-28 20:53:02

1、过渡语:通过亲眼目睹,让我从画面上感受到了颐和园这一皇家园林的确美不胜收,视频中的图画美,作者文字写得美,所以这课书我也是读了又读,爱不释手。

2、提示学法: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把文中描写的最美的地方找出来,作上记号,读一读,体会一下各自美的特点。

3、学生汇报(读、议、赏、背)(板书:长)

四、合作学习“万寿山”部分

1、学法总结。

2、师述说出合作学习的要求

在四人小组中通过合作学习找也最能体现万寿山美的特点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并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这一景点。

3、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学习所得,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万寿山。(板书:金碧辉煌、耸立)

五、体验成功,自主学习。

1、过渡谈话:颐和园简直就是一幅长长的画卷,长廊、万寿山的美还历历历在目,我们站在山顶举目远眺,昆明湖的美又展现在了眼前,下面让我们自学写昆明湖的段落,把你认为写出得美的句段找出来与大家分享。还可以选择你最擅长的方式表达出你体会出的美。

2、学生自学。

3、汇报体会(板书:绿、静)

重点引导体会比喻句以及“滑”字的用字之妙。

启发学生针对十七孔桥上的狮子的姿态进行发散训练,想象一下可能有哪些样子。

六、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师:今天,我们在栩栩如生的画面,具体生动的语言中领略到了颐和园这三处景点的美。让我们大饱眼福,其实颐和园的景物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再来欣赏一组图片。

看完后你想说点什么?

七、总结升华,学以致用

其实,我们的家乡-----恩施也有很多的风景名胜,有机会你们一定也去游一游,看一看,然后借鉴本课学到的一些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用你五彩的笔,把美丽的恩施写得像画一样美,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经过本校老师的点评,我进行了第二次试教。(附与第一次试教不同之处)

第一处:在播放视频,再现场景时,第二次采纳了高老师的建议,视频中没有文字介绍,让我在画面呈现时加入自己简单的介绍,让学生看得更清楚。而且大多数学生不理解什么是“横槛”老师在介绍的过程中可以用直观的语言点一下。如:柱子顶上及两旁还有五彩的画……这样一来,学生就能理解到底横槛所代表的是哪个位置了。

理由:这个环节的改变不光起到了上述作用,我发现在我后两次试教中,我的这些简单的介绍的词还被他们引用到了自己的小导游介绍当中。原来我不经意模仿的几句小导游的话竟然被他们“盗版”了。我感到有点欣慰,难怪说教师对学生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二处:将我第一次试教的的第四和第五块的学习方式交换了,写万寿山的部分进行自主学习。描写昆明湖的进行合作学习。

其理由是:文中写万寿山的内容不是很长,也仅就134字,内容简单明了,用来合作学习所花的时间太长,没有起到进行合作探究的作用,意义不大。而写“昆明湖”的部分内容多、里面的景点也多。更有实效性。

我当即采纳了这些建议,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把要求学生“以小导游身份”进行介绍的部分也定到了写“昆明湖”的这一段落。第一次我上完用了43分钟,修改后节约了5分钟的时间,而且学习的效果比第一次要好。这里面值得提倡的是在自学和合作学习的时候,老师可以将要求打到灯片上,通过大屏幕提示出来,比老师单用口述要好得多。便于学生学习,又节约时间。

▲第二次试教结束后,我通过观摩网上的优质课,再结合自己课堂教学的特点,对颐和园教学进行了又一次的梳理。

着眼点: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体现课堂教学的“活”。

加入的环节:一是加进了课前交流以照片激趣。如:“同学们,这个‘十一黄金周’你们都游过什么地方没有,谭老师可专门去了一趟北京,还亲眼去感受了作者笔下的颐和园。这是我去后拍下的一些照片,想看吧,那好,我看那些同学表现积极,会学习,下课后我就送给他一些好吗?二是在播放风光片前,让他们高兴地喊出颐和园。

同课异构:

(附本校另一位老师执教的《颐和园》)

《颐和园》教学过程:

一、欣赏入手,感知美丽。

1、播放颐和园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2、以选拔优秀小导游带领大家游览颐和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配乐范读,创设情境。

提出要求:你如果要当好小导游,就一定要认真听,仔细看,想想课文提供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

2、学生回答,板书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

3、找出作者换景移步的句子。

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有笔在文中找出这样的过渡句。这样可以让学生尽快入情入景,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使他们越学越爱学。

三、再读课文,研读词句。

1、重点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为后面的自觉引好路。

2、研读重点词句,了解景物特点。

学习长廊最大特点——长。首先,教师出示灯征上的第一句:“长廊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分成273间”,接着,指名读灯片内容,然后提问:“这两句说明了长廊的什么特点?’一眼望不到头’是什么意识?’这条长廊有700多米,分成273间’这句话用什么来说明长廊的长的(具体数字)?”

学习长廊的其他特点。长廊除长这个特点外,课文还讲了长廊的其它什么特点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说明什么?“长廊两旁栽满的花木,这一种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说明了什么?通过这些问题说明长廊内的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长廊两旁风景宜人,花多,品种也多。

3、导游介绍长廊,设置游览环境。

4、配乐朗诵,升华感情。

四、自主学习,精心介绍。

1、总结学法。

2、学生选择景点进行自学。

3、小组汇报交流。

4、抽代表台介绍。

五、抓写作特点,促作文教学。

1、师生共同回忆、总结。

2、仿照本课的写法写一篇游记。

十一、同伴互助页

(1)本校同行教师对本课的评课文稿:

龚方映老师:

《颐和园》是一篇情、景交融的美文。今天听了谭玲玲老师执教的这课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1、老师营造了非常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了与学生平等对话。2、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很强,适时播放视屏资料,帮助学生理解。3、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注重教给阅读方法。如:老师指导学完“长廊”一部分后,让学生合作学、自学“万寿山”“昆明湖”这两部分。4、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上还注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如:在开课前与学生的谈话中说“老师想听听你们对颐和园了解多少?”;让学生找出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引导学生抓关键词、抓特点谈体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廊的特点;特别教学生认识列数据、打比方的修辞手法,感受比喻句的魅力;让学生体会“滑”字的妙处所在,这些做法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我觉得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课文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不可忽视,这节课教者做得较欠缺。另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

作者:教育文稿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