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教学设计20 人教初中教案
《狼》教学设计
袁露露
课题:《狼》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狼》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作者是清代“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大文学家蒲松龄。在七年级上册的文言文单元中的《山市》也是蒲松龄的作品,所以对于蒲松龄的再次接触,应该消除了学生的陌生感。
《狼》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讲了两只狼和一个屠户的故事,《聊斋志异》记录的就是奇异之事,所以文章突出的就是狼的贪婪狡诈——竟然会为了达到吃人的目的想出一狼迷惑敌人,一狼从后攻入的方法,可谓奇物;而屠户的由开始的胆怯到抓住适当时机并最终自救体现出了他的聪明果敢,可谓异人。
所以让学生了解熟悉故事情节是本文的一个重点。所以在疏通文章的基础上引进了一个课堂短剧,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此前提下,通过文章的最后一段的学习,让学生从狼,从屠户的形象往外生发,进一步扩大到思考如何对待社会上像狼一样的人……文言文的字词还是学习的一个重点,所以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围绕这两个重点来进行的。由于在七年级上学期对作者蒲松龄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在这次的教学过程中,只在最后补充了一下,一方面复习,一方面进一步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1、 反复朗读文章,熟读成诵,培养语感,在读的基础上进入故事情节,理解文章。
2、 疏通文意,边理解文章边解决重点字词,达到既把握文章内容又掌握字词的目的。
3、 抓住故事之“奇”及作者的议论,把握文章主旨
教具准备:
课堂短剧所需要的一些道具:如扁担、草帽、香肠(充当骨头)、狼帽子等,以及学生课桌的适当调整(以空出表演所需要的场地)。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导入部分 1、找出带“狼”字的成语; 2、这些成语中看出狼什么本性? 3、在你心目中狼是怎样的形象? |
狼狈为奸、狼心狗肺……; 狡猾、贪婪、凶残……; 卑劣、凶狠…… |
调动学生的知识库,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
过渡:的确,从古至今,狼已经成了狡猾、贪婪的代名词,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蒲松龄的《狼》中刻画的狼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
翻开书本至《狼》 |
进入文本 |
二、进入文本 1、齐读课文。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体现狼本性的词句。(按顺序找)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引导并作总结 |
齐读课文,边读边划,结合注释,找出相关词句 (理解掌握这些词句) |
熟悉课文,通过对狼的相关词句的学习明确狼的形象 |
过渡:如此阴险狡诈的狼最终的结局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屠户这个人物形象。 |
被屠户杀死 |
由对狼形象的理解转入到对屠户形象的学习 |
2、根据刚才的方法,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屠户心理变化及动作描写的词句。(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作引导和总结) |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划,结合注释,理解关于屠户的词句。(理解掌握词句) |
掌握需重点理解的关键字词,并明确屠户的形象 |
过渡:面对狼的贪婪和步步紧逼,屠户的心理从怕狼—御狼-杀狼的变化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屠户的机智、果敢和狼的狡猾、阴险。 |
学生在听的同时作必要的札记 |
对上面狼和屠户形象的学习以及一些重要字词的理解作总结 |
3、疏通文意。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清楚这是发生在两只狼和一个屠户之间的故事。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完整的讲一下这个故事。 |
学生先自己试着讲,有疑问的地方同学之间交流,讨论,无法解决的请教老师(请四位同学串讲故事) |
使学生在了解狼和屠户形象的基础上,全面掌握文章的内容 |
表演故事 |
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其他同学观看以后进行评价 |
加深对故事情节的印象 |
过渡:作者在讲完这个故事以后,最后,也就是文章的第5段,发表了议论。 |
齐读第5段 |
过渡到对文章最后一段的学习 |
4、揭示道理:引导学生概括 最后明确 |
学生各抒己见,感悟: 讽刺——像狼一样的恶人 劝诫——善良的人们 |
考察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
5、齐读课文,再次感受狼的狡猾和屠户的果敢 |
齐读课文,感受 |
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
三、总结并介绍作者蒲松龄 |
回忆蒲松龄并补充新的知识 |
进一步加强文学常识的识记 |
四、布置作业 |
完成作业 |
加深对文章的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