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濉溪初级中学 黄维陆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品味文章语言,训练学生朗读能力。
3、 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小时侯,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知道叫什么园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百草园”)鲁迅11岁前是在这里度过的。12岁那年他去上了私塾学堂,知道他当时读书的地方叫什么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三味书屋”)鲁迅在这里度过了6年。人到中年的时候,鲁迅难忘这两段生活,便写下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师补上“从”、“到”二字)。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的童年,探寻一下他成长的足迹!
二、揣摩标题:
1) “百草园”“三味书屋”点名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全文叙写了作者儿时两处的生活片段。那么这两处的生活片段的描述,作者是通过怎样的叙述来衔接在一起的呢?
要求学生寻找过渡段。并齐读该段文字(课文第九自然段)
明确:从这一段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百草园的依恋。
三、感知理解
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了在我儿时的记忆中,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1)放声朗读课文1——8段,把自己对百草园的感受用“ ……的百草园”说出来。 可能的说法:美丽的百草园、神秘的百草园、诱人的百草园、有趣的百草园……
(答案可以是多样的,只要大致意思正确即可,不要求完全正确。)
(2)问:具体描写“百草园”最精彩的是哪一段?
明确:第2段。
追问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通过怎样的顺序来进行描写的?
明确: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
作者写百草园很有次序,从低处写到高处,又从高处写到低处;从植物写到动物,又从动物写到植物;动物分有声和无声,植物分可吃与不可吃。对各色动植物的形状、声响、滋味各方面都作了恰当的点染,使人感到百草园确实生机盎然、乐趣无穷。
追问2: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用了哪些动词、形容词,把“百草园”的各种景象描写得形象生动、历历在目的?
明确:形容词如“碧绿”、“光滑”、“高大”、“紫红”等;动词如“长吟”、“伏在”、“直窜”、“低唱”、“弹琴”等。用词准确、精练而生动。
追问3:描写景象,需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巧用动词、形容词。为表现“百草园”的“无限趣味”,作者还采用了一种什么句式?
生:采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
讨论并归纳:这种句式的容量很大,不但在“不必说”之中,做到了简略的概说,而且突出了“单是”以后的重点,让人感到仅仅“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已趣味无穷,可想而知“百草园”的佳趣一定比比皆是,数不胜数,更勾起了读者无限美好的向往。可见,交待事情需要条理、准确地运用动词……
(3)教师可侧重训练学生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的能力的训练:
预设:“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轻读“似乎确凿”,淡化“现在”的回忆,重读“乐园”,强化“那时”的感受。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一段,“不必说”“也不必说”要轻读,这是“抑”的部分,它们所引领的部分朗读时语速稍缓,语调柔和,要体现作者回忆时的喜爱赞叹之情,同时给读者回味遐想的余地;“单是”“短短”“无限”要重读,这是作者描绘的重点,带强调意味,它引领的内容要通过甜美的语气和略带夸张而多变的语调,表现出儿童或惊喜或羡慕或有情或失望的情趣。
(美女蛇的故事和雪地捕鸟两部分,可让学生绘声绘色进行想像性朗读(或讲故事)表演,体会作者玄妙的记述中表现出的儿童神奇欢乐的心理及对百草园热爱迷恋的感情,故事前后的文字是往事与回忆的衔接性语言,要读出作者宽慰反讽的叙述语调。)
小结:正是因为百草园里的景、物、人、事对儿童具有一种温馨的亲和力,所以少年鲁迅才对它有一种特殊的依恋,才有了离别时的难舍
(3)虽然说三味书屋是全城最严厉的书塾,少年鲁迅在那里是不是就没有任何乐趣了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感受我在三味书屋的生活。
学生读、圈、议文章13——24段,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从文字间体会作者叙述时的感情:
预设:未脱孩童稚气的鲁迅对三味书屋简陋而蕴含深意的陈设、简单而庄重的礼仪充满了新奇,对方正、质朴、博学的先生充满了恭敬,对先生开明、宽容的教育流露出感激,甚至他迂腐的神态、陶醉的吟诵也令作者极为欢心,更不用说与众多伙伴在一起“偷乐”的时光,三味书屋后园里无声的游玩、课堂上有口无心的唱读、老师入神时我们的“相宜”而乐,作者至今仍是满怀留恋与依依之情的。
小结:从这个段落里,我们看到了一颗天真调皮跳荡着的童心
(4)无论写百草园,还是写三味书屋。让鲁迅先生难以忘怀的到底是什么呢?
明确:充满童趣的少年时代的生活。
四、拓展延伸
选取游戏、活动或劳动的过程,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比一比谁用得准确。
五、结束语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