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一)练习题量减少,这体现了 “少做题,多读书”的主张,把学生从过去练习题的“汪洋大海”中解救出来,让他们扎扎实实地多读几遍课文,多读一些课外作品。
(二)现在将过去的 “练习”改成的“研讨与练习”,目的是倡导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方式。即为研讨,就需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得出自己的看法,而不是记住由老师宣布的所谓“标准答案”。
(三)每课练习中至少有一道向课外延伸的练习,它们或不同文章的比较,或由课内文章向课外名著的扩展阅读,或以课内为引子开展课外语文实践活动,这是编者试图打通课内外,实现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接轨。
紧接 “研讨与练习”之后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是编者精心设置的“读一读,写一写”,把本课生字词尽收其中,既认又写。这不但体现了人教版语文教材注重基础训练的传统优点,而且贯彻了课程标准规定的七年级学生继续完成识字写字任务的要求。
五、关于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突出特点。
1、与阅读单元相联系,或与本单元专题内容相关。阅读与综合性学习的联系,使教材单元类似板块式的编排结构,体现了一种全新的语文教材编写观念。
2、以语文活动的形式呈现综合性学习,并以此传递出一种语文教育的新信息: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这里又一次鲜明地体现出教材编者提出的加强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主张。
3、写作与口语交际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获取写作与口语交际的素材,使学生的说与写建立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之上,这有望逐渐纠正长期以来学生的说写往往脱离生活实际、搞假大空的弊病。
4、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精神和研究能力,通过自主选择活动内容,自行组织人员,开展活动,或搜集信息,或采访人士,或展开调查,获得丰富的一手资料,再行筛选、研究,最后以说或写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
5、对综合性学习中的语文实践活动、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设计,力求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
6、综合性学习设计为“三大”“三小”,即大型综合性学习与小型综合性学习各三次,大型综合性学习规模大,难度大,要求高,重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小型综合性学习多为较简单的语文活动,重在培养学生一般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如七年级下册“世界何时铸剑为犁”,鼓励学生通过适合自己的途径和方式搜集关于战争的资料,在书店、图书馆、网上查找,考察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战争遗址,访问健在的革命老人,阅读战争题材的文艺作品。鼓励学生分析、研究战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抗日战争、对科索沃战争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倡不同意见的争论。鼓励学生关注当前的战争,也采用不同的方法探究一番,以养成自行获得新知和能力的良好习惯。第二单元,提示中说:“让我们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熟读这些课文,从中了解叙述语言的特点。”只是大体上指出:感悟“爱”,了解叙述、描写,揣摩记叙文语言,至于具体的怎样感悟,怎样了解,怎样揣摩,感悟、了解、揣摩到什么程度等,学生可以在与教师的互动中自行确定。
7、强调综合性学习的跨学科性质,即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沟通,其着眼点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相互融合。
六、关于汉语知识编排。
新课标强调能力,淡化知识(尤其是汉语知识)。教材精选少量知识随课文穿插传授。这部分知识可以分为听说读写几类。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附的是《测测你的听力》,《蜡烛》附的是《养成良好的听话态度和习惯》,说的方面有《中国古代的几种建筑》附的是《说话要连贯》,读的方面有《芦花荡》附的是《学习阅读记叙文》,《阿长和山海经》附的是《关注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桥之美》附的是《注意说明文的科学性》,《苏州园林》附的是《学习阅读说明文》。写的方面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附的是《学习续写》,《登泰山记》附的《学习缩写》,《观潮》附的是《改写》,《湖心亭看雪》附的是《学习扩写》。
对于这些知识的教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读一读,并在平日教学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