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09-16 23:17:47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1.教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指导,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语文教学阶段目标的要求。

2.教材的编写注意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的三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教材编写体现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2.教材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的和谐相处,理解和尊重多样化文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教材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体,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4.教材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5.教材的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6.教材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教师的分层教学和作业练习,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7.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灵活多样,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三、教学要求

1.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了习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教学中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沟通课内外,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3.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4.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5.能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根据七年级学段学生的特点采取合适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四、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一)教学内容

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讲述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告诉人们在成长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努力追求;两则外国著名诗人的人生哲理诗;还有告诉学生后天教育比天资更重要的道理的王安石的《伤仲永》。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精读课文要了解他人成长的足迹,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功与失败,要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

2.阅读课文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根据上下文揣摩精彩的、富有深意或感情色彩浓厚的语句,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4.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道路的大问题,能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

(三)教学重点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2.《爷爷的花儿落了》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3.《丑小鸭》通过丑小鸭的经历,认识到要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

4.《诗两首》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5.《伤仲永》要掌握几个用法特殊的词,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6.综合性学习:能正确表达感受、心理和体会。能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知事物,激发热爱生活的情趣和写作的欲望,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第二单元

(一)教学内容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本单元以祖国为主题。

光未然的《黄河颂》歌颂祖国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表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一堂小孩眼中的法语课的情形,以小见大,有强烈的艺术力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说理形象,鼓舞人心;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抒发了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木兰诗》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联系课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2.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地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3.注重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朗读,自选领会文意,培养语感。

4.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对课文的整体感受,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和学生互学,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

(三)教学重点

1.《黄河颂》:要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2.《最后一课》: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懂得小说的要素;了解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联系生活,正确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4.《土地的誓言》: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5.《木兰诗》: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其次还有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6.综合性学习: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环境等资料,经过整理、筛选、设计,展示成果,加深对黄河的了解;通过调查、广告设计、提出建议、诗歌创作等方式,培养学生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

第三单元

(一)教学内容

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杨振宁的《邓稼先》记述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爱祖国、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告诉我们闻一多先生刻苦的学习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执着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的高尚的人格,做一个生动的人,大写的人;何为的《音乐巨人贝多芬》带我们走进巨人,感受贝多芬与不幸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莫泊桑《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从人物肖像、言谈举止、神态等多方面刻画了四位著名作家的形象;《孙权劝学》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