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8-02 10:06:26

教学目标:  

1、学生诵读熟悉课文内容,结合课下注释读懂文意。  

2、研读课文第25段,体会了解作者表达的情志。  

3、探究托物言志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以及宋代散文托物言志的表达时尚。  

教学重点:  

作者体物抒情托物言志主要依托的是文章第23段,教学时应通过诵读赏析深入理解。  

教学难点:  

本文如何托物、如何言志是学生学习课文的难点。  

教法设计:诵读体会,对比分析。  

教具安排: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相关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说明: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学习了《阿房宫赋》,《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可以与之进行多方面的对比阅读。两文的相同之处都是以写建筑为依托,然后提升表达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不同之处在于《阿房宫赋》描写的是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阿房宫,而《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描写的是自己在贬谪之所兴建的一座体制狭小布置朴实无华的小竹楼,《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富丽堂皇表达了对政治历史的反思与感叹,《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的作者王禹偁则通过描写小竹楼抒发自己的个人志趣人生抱负。鉴于此,导课时可以通过对比设置悬念,激发学习的兴趣。  

具体导入过程:  

师: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我们学习了《阿房宫赋》,杜牧用他的生花妙笔想像描写了阿房宫的富丽堂皇,大家能背诵其中的精彩部分吗?  

学生:(学生能集体朗诵就集体朗诵;如不能,就点名叫一学生背诵课文中描写阿房宫的文字,)  

师:杜牧不光描写阿房宫的宏大富丽,在文章的末尾还进行了议论,杜牧通过议论表达了什么意思?  

学生:(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指出秦王骄奢淫逸的后果,并总结出了秦灭亡的历史教训。)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宋代人写的文章,不过这篇文章不是描写繁华的都市堂皇的宫殿,而是描写一座娇小简陋的竹楼。不知文章的作者要通过描写一座小竹楼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慨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禹偁的散文《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吧。  

二、整体感知阶段  

1、师生开始赏读课文:(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标注生字的读音;(2)让学生单独朗读课文,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音的掌握情况;(3)教师范读;(4)学生齐读。  

2、理解文意疏通难点: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学课文。  

2)教师对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出现的问题答疑释难。  

3)学生口头做课后练习的第二题,检测对课文词句的理解。  

4)集体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细部鉴赏  

1、指导学生把握本文的写作背景。  

启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在黄州新建小竹楼,新建小竹楼以后还要作记,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请学生思考,相互之间可以交流看法。学生可能急于从课外资料中寻找答案,教师提示要立足文本。教师逐渐引导学生将目光集中到课文第五段。  

学生反复朗读下面这段话,并说出这段话的意思。  

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  

教师进一步扩展:太宗淳化二年(991),王禹偁任知制诰兼判大理寺院,徐铉被妖尼诬陷,王为徐辩诬,得罪权贵,贬商州团练副使。至道元年(995),孝章皇后卒,王主张丧礼当遵旧典,因犯讪谤,贬知滁州。咸平元年(998),王禹偁因预修《太祖实录》时“直书其事”,三贬黄州。本文作于王禹偁贬官黄州期间。王禹偁是北宋政治改革派的先驱,一生为革除弊政而不屈不挠地斗争,多次遭到贬谪。在黄州王禹偁作《三黜赋》概括自己的遭遇,“一生几日,八年三黜”,“始贬商於,再贬滁上,今去齐安”,并表心迹屈于身而不屈于道,虽百谪而无亏。    

2、体察作者的心态和志趣:学习课文的23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1)内容从写作角度看分为几个部分?可视和可听。  

2)探讨六个“宜”。  

3)这一段是写楼外之景还是写楼,在表达上有何特点?  

4)这座楼为什么具有“六宜”,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  

第三自然段  

1)具体赏析作者在竹楼里的生活情形。  

2)探究理解:作者在竹楼里的生活情形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3、学习课文第四段: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为什么要过上文描写的那种生活,这是对上文的一个拓展。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人生志趣:骚人生活。在表达上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4、学习课文第五段:更进一步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  

1)竹工语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意?  

2)作者引用竹工语的目的是什么?  

3)“岂惧竹楼之易朽乎”还有什么更深的意味?  

4)“岂惧竹楼之易朽乎”与“庶斯楼之不朽”矛盾吗?  

四、作者为什么希望“斯楼之不朽”,理解作者的人生志向,探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作者为了抒发自己高洁自持的品格,借写小竹楼来完成。并没有详尽地描述小竹楼,而是把主要地笔墨放在表现自己地情趣和抱负上,这就是托物言志。值得指出地是托物言志在有宋一代是一种文风。要求学生举例列举主要采用托物言志表达手法的宋代散文。教师特意引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师生回顾诵读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托物言志”在文中的表现。  

五、探究提升:学生课后探究“宋代散文对托物言志表达手法的运用”,并将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题目。  

附:   

《岳阳楼记》(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