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抒怀诗——《海棠》 《北陂杏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体会鉴赏《海棠》和《北陂杏花》的寄托;
2. 把握咏物诗中用到的手法,如形似;环境映衬,侧面烘托,优美想象;寄深于浅;
3. 归纳掌握咏物诗的特征。
4.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1. 诗歌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2. 表现手法的运用。
教学设想
精讲《海棠》,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运用的艺术手法;然后辅以练习,帮助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最后,以前面两首诗为基础,归纳咏物诗的特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天气越来越暖和了,各种鲜花相继露出了笑靥,我深受感染,突然想收集一些关于花的成语,大家能不能帮我完成这项工作呢? 那赶快把你知道的关于花的成语说出来吧!
学生列举(笔下生花,闭月羞花,春花秋月,寒花晚节,花好月圆,花容月貌,花枝招展,锦上添花,口吻生花,枯树生花,梨花带雨,柳暗花明,生花妙笔,梦笔生花,如花似锦,如花似玉,天花乱坠,铁树开花……)
关于花的成语可真多!看来,古人对花是情有独钟啊。那,你最喜欢什么花,试用三五句话介绍一下这种花。
学生介绍,师师生简评。
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海棠》,看看古人是怎么写花的。
二、 学习《海棠》
1. 集体朗读《海棠》,整体感知。
2. 再读课文,找出描写海棠的词句。
明确:“泛崇光” “香雾霏霏” “红妆”
3. 这些词写出了海棠的那些特点?
明确:光彩照人,香气袭人,妩媚可人。(美)(形)
4. 这海棠可真美,但是,苏轼还觉着不够,于是,他给这花寻了一个环境,大 家找找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呢?
明确:”东风袅袅” “月转廊”
在袅袅的春风之中,在皎洁的月光之下,海棠之美便充满了诗意。诗人可谓将海棠之美已经表现到了极致。
5. 然而,诗人觉得还不够,于是又在高台上起楼:“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他将花比作人,一个年轻的、装扮艳丽的女子。不但美,而且生气勃勃。这个“恐”字,表现了诗人对花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现了诗人对花流溢不止的热爱之情。
6. 诗人为什么要“更烧高烛”呢?
明确:首先,诗人爱这海棠,在他眼里,这海棠不但是美丽的,而且是有感情的,因而诗人要夜以继日地欣赏她、陪伴她。用人的心理活动和人的行为(对花的态度)去衬托花之美,这样,使得作者笔下的海棠不仅有了美的外观,更有了美的内涵,此时,诗人和花融在了一起,化而为一,可谓美之至极。
其次,“更烧高烛”照应了第二句中的“月转廊”。
7. 诗人对这株海棠的爱真是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当时,诗人因受人排挤,被贬谪到偏远的黄州,在那样的境地之中,还有如此雅致,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诗人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心胸阔达
8. 苏轼的作品我们已经学了很多了,比如《前后赤壁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念奴娇·赤壁怀古》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放鹤亭记》等。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诗人的遭际和性格特点使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感情往往是复杂的,在《海棠》这首诗中找找,看看作者有没有流露出其他的思想感情。
明确:“月转廊”有处僻远之江湖,不遇君恩的嗟叹;“更烧高烛照红妆”流露出谪居生活的郁郁寡欢。
三、小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助优美的想象,运用环境映衬和侧面烘托的手法,不但写极了海棠的美和诗人对海棠喜爱,而且借此传达了自己的情和意。
这就是咏物诗。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四、拓展练习
(一)、赏析《北陂杏花》
北 陂 杏 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1、 初步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2、 再读歌,发挥想象,品味诗歌;
提示:作者笔下的杏花有哪些特点;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解读、交流,然后请学生发言。教师评价。
3、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赏析诗歌。
(二)写作练习
你最喜欢什么植物?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介绍一下这种植物。
写完后交流,师生品评。
五、情感和价值观教育
学习了这两首诗歌后,我们发现,这两首诗为后人所称道,不只因为意境美,手法妙,更主要的是作者在其中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磨难时的那份豁达与坚贞。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髓,很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六、作业
1、积累有关花的诗句。写在纸上,贴在课本中本课的前面。
2、选一种植物,写一篇500字的短文,要有所寄寓。
3、赏析并背诵《山园小梅》。
板 书
海 棠
苏轼
想象优美 |
泛崇光 光彩照人
香雾霏霏 香气袭人 (形) 美
红妆 妩媚可人
东风袅袅 非常美
(环境)
月
美极 人花合二为一
恐睡去
(人)
烧烛照红妆
北 陂 杏 花
王安石
花身 生机勃勃
花影 相映生辉 妖娆美丽 形 (北陂杏花)
花色(雪) 洁白无暇
纵 东风 成雪
刚强耿介 孤芳自赏 神 (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
绝胜 碾 成尘
教 学 反 思
学习本课的目的,除了体会课本所选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陶冶学生的性情之外,还要以此为桥梁,掌握咏物诗的特点,从而提高学生鉴赏咏物抒怀诗的能力。要通过三首诗实现以上目的,显然数量不够。所以,我又选加了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作为课堂练习、拓展的材料。这两首诗都是咏花的诗,在描写花的形上有共性,在抒怀上又有不同。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学习,能够同异互现,有益于实现教学目的。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精讲《海棠》,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逐字逐句地琢磨、再现诗人笔下的海棠,体会诗人运用特殊的环境衬托歌咏对象的手法,体会揣摩诗歌所表达、流露的思想感情;然后,以《北陂杏花》为练习材料,帮助学生巩固方法,拓展知识;最后,以这两首诗为基础,归纳咏物诗的特点。这样设计可以,为学生积累鉴赏诗歌的经验,使学生逐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从而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堂和课后的写作练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加深学生对咏物诗的理解和把握,还能够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别人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使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写作水平都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