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文心雕龙》
二、感受与鉴赏:
烛之武在说服秦伯退兵时说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明确:①示弱尊秦 亡郑危秦 舍郑益秦 晋之负秦 晋之阙秦
②这几个方面烛之武是按照“现在——过去——将来”的时间顺序来说服秦伯的。
三、思考与领悟:
烛之武说服成功所采用的艺术方法?
1、分析“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示弱尊秦)
提问:“矣”有什么妙处?
明确:“言”:语意上有“已经”的意思;语气上表肯定。
“文”:在劝谏艺术上采用了“欲擒故纵”的方法,让秦伯首先接受了烛之武到访,放松了警惕,为下一步说服奠定了基础。
2、分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亡郑危秦)
提问:形容土地本来可以用“多”和“少”,但作者却用了“厚”和“薄”,思考它们之间的不同点?
明确:“言”:“厚”和“薄”形容出了土地的宽度和广度,给人一种形象感,而“多”和“少”具有概念化的特征。
“文”:在劝谏上,这种形象感能够给人一种巨大的触动,起到“挑拨离间”的作用。
3、分析“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舍郑益秦)
提问:“亦”的作用?
明确:“言”:语意上有“同样”的意思;语气上有强调的作用。
“文”:在说服上,这种“强调”的语气可以起到“投其所好”的作用,使秦伯能够感受到舍郑的益处。
4、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晋之负秦)和“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晋之阙秦)
提问:这两段文字应该用何种语气来读?有何种特殊句式?
明确:“言”: 这两段文字用了虚词“尝”“焉”“也”,并采用了疑问句。读起来的语气应该是“慷慨激烈”的,使秦伯清醒意识到晋的忘恩负义。
“夫晋,何厌之有?”和“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两个宾语前置句强调了晋的贪婪必将损害秦的利益,那么只有保全郑,才能使秦的利益免受损害,这样不仅成功退了秦师,而且使秦主动担当起保卫郑的责任,从而晋也不得不退兵。
“文”:在说服上最后就达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
教师小结: 退秦师者,秦也,非烛之武也!然烛之武审其时、度其势,巧言辩秦之利害,乃使之幡然明矣!秦伯乃说甚,使人戍郑而反。
古人论述: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烛之武一言使秦穆公背晋亲郑,……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南宋)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烛之武一夕话,始则见亡郑而徒为晋利而无济于秦,继且见亡郑不但无益秦且有害于秦。千回百折,字字沁入穆公心坎里。此诚工于行间,那得不悦而遽退? (明)汪基
四、发现与创新:
结合烛之武出使时的身份,思考其高超的劝谏艺术来自何种情怀?
烛之武身份简介: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思考:该用何种语气阅读下列语段?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许之。
明确:“言”:朗诵时要读出“也、犹”的“慨叹”语气;“矣、也已”的“伤感”语气。
“文”:这种语气的变化可以表现出烛之武“才不能用,牢骚满腹”的心理。从侧面表现出烛之武积极入世的情怀,就像诸葛亮虽身处隆中,但有三分天下的雄才伟略,这说明他们都为入世做了积极的储备。所以,最后才有“许之”之举。
五、应用与拓展:
练习1:比较《烛之武退秦师》与《崤之战》中“蹇叔劝谏”的内容。回答问题:同样是对秦伯,同样是对攻郑与否的问题,蹇叔为什么失败了?
练习2:疲劳驾驶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保证交通安全,交警部门在高速公路出入口设置检查站,提供床位和茶水,拦下连续驾车3小时以上的司机,要求他们至少休息20分钟。有一位已经连续跑了500公里的中年司机推脱说交货的时间紧,不肯停车。
如果你是一名青年志愿者,请你劝说这位司机休息一会儿。要求表达得
体、有说服力,90字以内(含标点符号)。
六、课堂小结:三寸巧舌力挽狂澜纾国难,一番善辩情荡衷肠罢干戈。
七、课后作业:以“我看古人的劝谏”为题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附: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劝谏艺术:“矣”——“欲擒故纵”
“厚”和“薄”——“挑拨离间”
“亦”——“投其所好”
疑问句、倒装句——“釜底抽薪”
入世情怀: “也、犹”——“慨叹”语气
“矣、也已”——“伤感”语气。
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文字的精练典雅,还在于其厚实古朴的文风,更在于其蕴含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文言文其实是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可以这样说,文言文中的每一个文字都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每一个文字都包含了作者的丰富的情感,每一种句式的选择都蕴含了作者的情思,每一种语气语调的选择都表露出作者的情韵。站在文言背后的或是忧国忧民、心系天下,或是慷慨悲歌、大义凛然,或是俯仰天下、哲思古今的血肉丰满的人物。在文言的背后更蕴藏着丰富的中国文化。
因此,经典文言文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慢慢咂摸,透过“言”品味“文”。而不能把文言文当成现代文,一味地进行思想挖掘和情感品味,而把“言”抛在脑后,忽视了“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这一基本要求,这种现象在新课改高扬“人文性”的背景下非常值得警惕。
就这节课而言,由“言”到“文学、文化”的品味目标基本达成,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思维习惯和方法,让学生不再枯燥记忆文言知识。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文言知识都可以靠这条路径来完成,而且对“言”的挖掘的角度和方法还需要我们更多地去思考和关注。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