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备教策略
一、学情分析
通过三年的初中学习,高一的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除疏通文意、巩固文言基础知识外,更多的应把重点放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借鉴层面上,以期提高兴趣,使学生在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上切实有所提高;在体现教材编选者意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学生文言文智能的生成及发展打好基础。另外,学生对《左传》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初中八年级上,他们曾学习过其中的经典篇章《曹刿论战》。
二、文本定位
本课被编排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散文,其目的是通过对本单元文章的学习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同时,感受文章的简洁之美。《左传》,是我国先秦史传中一部重要著作。《左传》在记述事件、刻画人物和运用语言方面,都有较高成就。作者善于运用简洁的语言,把纷繁复杂的事件,条理清晰、生动形象地叙述出来。《左传》描写人物,以极少的笔墨,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内心活动和某些细节的描写,展示不同人物的鲜明性格。尤其是作者笔下的外交人物更为突出。他们或语挟风雷,慷慨陈辞于大国之间,或委婉机智,从容游说于诸王之中,论理叙事,进退有节,出色完成外交使命。因之,欣赏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探讨作品深邃的思想内容,理解《左传》独有的语言特色,是阅读的首要任务。就本课来说,要通过反复诵读、推敲关键词,并辅之以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在理清文章叙事脉络的基础上,了解在古代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中历史人物的生动表现。
三、目标确定
1、知识和能力:疏通文句、文意,熟读成诵。
2、过程和方法:理清叙事脉络,掌握情节特点,能抓住关键词概述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在古代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中历史人物的生动表现,初步了解《左传》的叙事特色。
四、教法选择
自主品读、讨论探究、引导点拨、诵读感悟
五、流程安排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启发:今天我们来学习《左传》中的经典篇章《烛之武退秦师》,文章讲的是郑国、秦国、晋国三国之间的矛盾冲突。秦晋围郑的事件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经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国修好,但仍未感化晋国。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打郑国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战争的时候,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两国联合成为必然。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们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此语用来诠释这篇课文的内涵极其恰当。
(二)反复诵读,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句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2、学生诵读:要求学生以各种形式(自读、领读等)诵读三遍,熟悉课文。
(三)思考梳理,整体感悟
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的形式完成对文章情节和层次的梳理。
1、第一段:秦晋围郑
教师点拨: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写出了围郑原因,写清了驻军位置。参照“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形势图”,可以看出作者伏笔的巧妙、行文的缜密。
2、第二段:临危受命
教师启发: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明确】“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烛之武的才能。
教师启发: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明确】当郑伯准备使烛之
3、第三段:说退秦师
教师点拨:“夜缒而出”一方面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突出了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另一方面说明烛之武此行的隐秘。本段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宕,层层深入。
4、第四段:迫晋退兵
教师点拨: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是表现出了理智和冷静。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四)分析体会,鉴赏探究
【说明】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随时要学生翻译重点语句,落实重点字词。
1、教师启发: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课文哪些语句最能显示烛之武高超的游说艺术?你能否透过语言表述探讨其深刻底蕴?
2、学生自读、翻译,讨论交流。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
学生翻译,教师点拨:单刀直入,先言“郑既知亡”,使之解除戒意,既而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上,替对方的利害着想。一下子缩短了二者的距离,可谓出言不凡!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学生翻译,教师点拨:再言亡郑无益。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学生翻译,教师点拨:三言亡郑有害。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学生翻译,教师点拨:继言舍郑有益于秦。
⑤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学生翻译,教师点拨:纵观历史,历数晋国言而无信。
⑥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学生翻译,教师点拨:展望未来,预言晋将阙秦。
⑦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学生翻译,教师点拨:摆事实,讲道理,提请秦伯定夺。最终使“秦伯说,与郑人盟”,解了郑围。
3、教师点拨:一是援古例今。有历史的回顾,有现实的分析;二是善于作比,本意是为保全郑国,言语上处处为秦国打算。从反面强调亡郑结果,只能使“邻厚”“君薄”;从正面陈说保全了郑国,对秦不仅无害,反而“利秦”,便于“取晋”。三是语言得体。本是求人,却不卑不亢,高屋建瓴,语重心长,迫使对方就范。可谓有理有利有节有体,从而出色完成了游说使命。
4、背诵第三自然段。
5教师启发:课文选取哪些内容完成了烛之武人物形象的塑造?
【明确】文章虽短,在人物塑造上却颇具匠心。文章第1段写国难当头,烛之武不顾年迈体衰,愿受君命,出使秦营,危难之际,突出一个“义”字。“夜缒而出”,寥寥四字,用语简洁,内涵丰富,有场景,有动作,便将垂垂老矣的烛之武形象跃然纸上,真真切切突出一个“勇”字。至于面见
(五)练习强化,拓展延伸
1、课堂练习,教师点拨。
【练习1】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曾不若孀妻弱子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若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
【练习2】说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秦伯说,与郑人盟
【练习3】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停数日,辞去
【练习4】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练习5】微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练习6】之 辍耕之垄上 子犯请击之 是寡人之过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晋,何厌之有 马之千里者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2、拓展阅读。
阅读《展喜犒齐师》(《左传·僖公二十六年》),从人物形象、辩论方法等角度与课文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