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3(人教版必修5)
【教材分析】
《水浒》和本单元的《红楼梦》《三国演义》《警世通言》一样,作为处于鼎盛时期的古代长篇章回小说,在创作上呈现出如下特点: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情节曲折,故事完整;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而节选自《水浒》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自然也不例外。
而且,林冲是被逼上梁山的第一位英雄好汉,也是所有梁山英雄中被逼得最痛苦的一位。解读他被逼上梁山的经历,有助于理解《水浒》这一皇皇巨作的主题。
【学生分析】
学生读《水浒》,更多的是关注情节,而很少会关注到情节背后的东西,即使想关注,也不知如何关注。因此,要引导学生愿意关注和如何关注。
【任务分析】
这是一堂纵向结构的课型。以林冲遭遇为线索,以时间为序,截取四个片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解读。四个片段都指向同一目标——分析人物性格,凸现小说主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林冲性格的转变是怎样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完成的,认真感悟在矛盾中刻画人物,深刻体会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
诵读、感悟、比较、讨论、描述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了解封建社会“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实及其必然性。
【重点难点】
小说是如何凸现人物性格和小说主题。
如何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品味细节。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设计理念】
生本对话是阅读的起点,师生对话是阅读的激励,生生对话是阅读的碰撞,自我对话是阅读的提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听好汉歌,胸中会涌起一股冲天的豪气,甚至让我们这些文弱书生也恨不能捋起衣袖、拔拳惩恶。但是,《水浒》中却有这样一位英雄,该出手时出不了手,举起了拳头又放手。他,就是80万禁军教头林冲。
ppt1: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
像“浮梗”一样悲凉的身世,像“转蓬”一样难求的功名。春风得意的林教头为何会生出这等感叹呢?
ppt2:林冲初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地位显赫,家室美满。然而「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因美眷贾祸,「脊杖二十,刺配沧州」。 前往沧州途中,堂堂禁军教头,被两个鬼魅似的小人整治得苦不堪言,可林冲一路咬牙隐忍,历经艰辛,到达沧州。
(设计意图:“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是林冲在梁山好汉朱贵酒店的墙壁上题写的诗句。以此为关节,关联起林冲的昨天和今天,为文本解读作铺垫。)
二、解读
(一)、沧州遇故旧
到了沧州,见到了故人李小二,自然提起了往事。这时怨气冲天的林冲,又是如何叙述自己的遭遇的呢?
ppt3:
“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
“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后如何。”
1、 他自认“罪囚”,他真的认为自己有罪吗?无罪何以认罪?(怕给自己、给别人招惹是非,足见他的厚道、克己。)
2、设身处地想想,如果你是林冲,会怎么称呼高俅?如果换作李逵又会怎样称呼?林冲却称“高太尉”,为什么?(常人称作“高俅那厮”、“高俅老贼”,林冲却称高俅为太尉。这种彬彬有礼的背后是一种油煎般的苦痛,然而他也认了,因为他要苟延残喘,要挣扎地活下去。)
3、“未知久后如何”,他想说“久后”是未卜的,是吗?他会有“久后”吗?
(由教头变为罪犯,他以为这是高俅对自己陷害的极限,因而他认为眼前是平稳的,认为自己熬过刑期,回到东京,家人团聚,也许能重振家业。他真的没有去想、也不愿去想高俅的赶尽杀绝!)
(设计意图:林冲是个精细之人,然而他在言语之中不经意地流露了他的世界图景。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这些只言片语,一方面认识林冲,一方面养成品读小说的方法。)
(二)、酒店密谋害林冲
不管林冲用怎样平静的口气叙述此事,不管林冲用怎样平和的心态对待此事,他都告诉了李小二一个事实:他与高俅有仇。于是小二才会关注到远道而来的陆谦一伙,于是才会有李小二隔墙偷听的精彩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