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课《秋声赋》(教学设计) 上海版高中三年级第二学期
教学目标
1、学习文本运用多种手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的特点,体会本文景、情关系。
2、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深切感慨。
说明
本文抒写的是作者在经历了一些磨难之后的深刻感悟,但以“秋声”为寄情之物。因此,本文的教学就先从对秋声的描绘讲起,从感受作者的情感入手,去体会本文即景抒情的特征;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入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对今人也有一定的启发性,教学中要逐层深入,带领学生去挖掘和体验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本文运用多种手法化抽象为形象地来摹写秋声的特点。
难点:对作者具有个性特征的悲秋情感的理解。
说明:
《秋声赋》作为千古名篇,它在“秋”的描写方面运用的多种手法,从而化抽象味具像,并进而即景抒情,这是学习本文的切入点,也是本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写秋时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因此,结合具体的语言分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着重理解并深入分析作者区别于前人的情感特点,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预设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 |
1. 要求学生课前查阅欧阳修的资料,阅读《醉翁亭记》。 2. 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 |
1. 课前查阅欧阳修资料,选读其散文,做读书笔记。 2、对赋这种文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交流读书笔记,初步形成对欧阳修散文的基本认识。 |
通过课前的相关阅读,使学生对欧阳修及其散文有所了解,并为深入研读课文做好知识储备,引发学生对人生忧劳的初步思考。 |
设疑导学 形成整体把握 |
1. 要求学生通读全文,找出自己翻译的困难之处。 2. 概括每段段意,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完成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
1. 朗读课文 2. 课堂交流翻译难句,以及有关文本的疑难问题。 3. 圈划关键语句和核心词语,概括段意并阐述的理由。 |
1. 把握常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正确疏通全文,为后面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2.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训练学生的筛选质疑能力。 |
深入研读, 探讨文本精义 |
1、作者“悚然”的原因是什么? 2、秋声是无形的,清代人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指出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的具体可感的? |
1. 学生齐读第一段,师生交流重点语句的翻译。 2. 圈划出作者“悚然”原因的语句。 3. 作者运用哪些描写方法写秋声的?体会赋的特点。 (比喻。作者用化虚为实的手法,通过一连串的比喻,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鏦鏦铮铮”、“金铁皆鸣”以及“衔枚疾走”的人马声,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的具体可感。另外作者巧妙的利用“听”的过程写秋声,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在语言上体现了赋的特点。) |
欧阳修写作这篇赋,是内心情感的真实再现,因此要理解这份真实的情感,就要让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第一、二个问题旨在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三个问题则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品读领悟来深化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