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四年级第七册
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学到的观察方法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并认真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的诗句。
预习任务设计:
1、查找有关资料或工具书,了解苏轼、陆游的生平及作品2—3首。
2、尝试自读,理解两首诗。
(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一讲每首诗的意思。
(3)有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准备上课质疑。
(4)朗诵自己查找的课外古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学到的观察方法与他人交流。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引入新课:
今天老师想个大家介绍一位诗人,他的名字叫苏轼。谁来谈谈你了解的苏轼。
(学生介绍)
苏轼曾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了他的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二、理解诗题
自读古诗下1、2两条注释,想想诗题的意思。(诗人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三、吟读古诗,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教师随机表扬吟诗好的学生,提示学生按照“二、二、三”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四、设问置疑、思考哲理
1、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观察角度有哪些变化?你认为诗人所见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可先让学生找出“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表示地点转换的字,然后再想象景色的变化。
2、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3、结合学过的《画杨桃》一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包含了什么道理?小组交流汇报。
五、变换角色、交流认识
1、扮演苏轼,可问其他同学“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
2、做一次采访者,可问苏轼“为什么写这首诗?”
3、老师引导: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同学和身边的事物呢?结合生活实际回答。
六、拓展延伸:
汇报自己找到的关于苏轼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