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浅水洼里的小鱼》是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组中的第三篇课文。本组课文围绕拥抱自然,热爱生命这一主题展开。以环保为主题,告诉同学们们:人和动物是朋友,保护动物是大事。这篇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看到成百上千条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尽管没有人在乎,但是小男孩却在乎每一条小鱼的感受,他一条一条地捡起来,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的事。他不是凭着一时的好奇在玩着一种游戏,而是在执着地完成一项使命。这么多的小鱼,他是捡不完的,但是他仍然尽力地捡着,扔着。在他眼里,一条小鱼就是一条生命,捡一条小鱼就是挽救了一个生命啊!小男孩的行为令人肃然起敬,读了这篇课文,相信每个人的脑海里一定会闪出八个字:“保护动物,珍惜生命!”课文内容平实,语言朴实地,表现了小男孩纯真善良、对生命无比珍视的美好心灵。故事贴近儿童生活,富有童心童趣,蕴含着可贵的生命意识。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在自读中是能够感受到小男孩的爱心、善良的。虽然通俗易懂,却感人至深,散发的是浓浓的保护动物、珍爱生命的人文思想,让孩子们认识到当小动物受伤时,应该伸出援助之手,用爱心来帮助它们,通过思想品质的教育,从而美化孩子们稚嫩的心灵。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学会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出对小鱼的怜惜和对小男孩的敬佩之情。
2、引导学生潜心会文,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及个性化的朗读来感悟语言文字蕴涵的情感,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进一步树立保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
重点:识字、写字,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通过品重点句、重点词来挖掘文本所蕴涵的人文精神,让孩子自然流露对小鱼的怜惜和对小男孩的敬佩之情,从而树立保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小鱼卡片
【教学程序】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片段一】体会小鱼可怜
师:在这段话里你还读懂了什么?谁继续说?
生:小鱼很可怜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课件出示第5.6句]
生: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
师:多可怜的小鱼啊,谁来读读这两句?
生:……
师:老师范读?谁
生:……
师:这么多的小鱼,都快干死了呀!谁再来读读?
配乐引读:同学们!你们想啊,太阳炙烤着沙滩,(板画太阳、沙滩)滚烫的沙粒吸收着水洼里又浅又少的水,一分钟过去了,十分钟又过去了,用不了多久,(老师做手势给孩子示意)一起读———
引读:无情的烈日蒸烤着大地,蒸烤着水洼里又浅又少的水。一分钟过去了,十分钟又过去了,用不了多久,————
引读:你们想啊,大海才是小鱼儿的家,那里有小鱼最亲爱的爸爸和妈妈,可是,它们却回不了家了。用不了多久——
师:多可怜的小鱼啊,它们就快干死了!假如你就是小鱼,此时此刻,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请你说?(3名)
生:回到大海见到自己的亲人。(是啊)
生:赶快能回到大海。(对啊)
生:有人来救我。(是啊)
……
【片段二】情境延伸 放鱼
师:请同学们自己接着往下读一读,看看你还能从哪儿读出小男孩在乎这些生命?
生:不停地 [课件“不停地”变色]
师:你来读读这句话。
生:……
师:我也想来读读,可以吗?仔细听,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不用看书,不用看大屏幕,只看老师就行
生:声音(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动作(是啊,加上动作朗读会更生动,过会我们就可以加上动作朗读,好吗?);有感情(伤心、难过、着急)
师:还有吗? 再范读
师:咱们说的这一些,书上没有,而是用了一个特殊的符号, “……”观察得很仔细 [课件……变色]它告诉我们不止这几条小鱼在乎,还有很多很多的小鱼都在乎。
③配乐朗读
师:下面就让我们加上动作,有感情的读读这段话,好吗?
师:学生读完,师暗示:还有(请一位同学)还有,还有,还有(手中有小鱼的)你的小鱼也在乎。
师:那你将怎么做呢?
生:将它放回大海。
师:你能像小男孩一样一边叨念着一边把小鱼放回大海吗?
生:这条小鱼在乎!(边说边放鱼)
……
【案例分析】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出发有效组织教学。这两个教学片断联系课文主旨,利用低年级学生爱说、爱动、爱表现的特点,创设说话情境,激发学生参与体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创设的情景并不等于学生的学习情景,只有当学生融入到故事情景中去体验了、感悟了,正如常言所说的入情入景了,我们才能称之为学习情景。就如片段一,此时学生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小鱼,师生完全融入到情景之中,一个学生在朗读“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时几乎是沙哑着喉咙,红着眼睛读的。再如,在片段一中:如果此时此刻你就是小鱼,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通过让学生想象,巧妙地让学生与小鱼的处境有机融合在了一起,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小鱼危险的处境,还发展了想象力,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融情于语文训练,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体现了新课标“重积累,重迁移”的思想。我认为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想象力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平等对话
营造氛围新型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敢于发言、乐于发言的前提。所以我们应该努力营造这种适合学生“激活思维”的氛围。使他们产生答错了也没关系的安全感,做到愉快地站起来,体面地坐下去。
2、走出课本
拓展空间本片段搭建了包容学生生活经历的教学平台,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带到课本的海洋里,让学生自由地汲取、积累,还要鼓励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根据生活的积累来描述内心的想法,广泛地积累书本以外的知识,从而在对话训练中有话可说。
3、想象训练
激活思维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等都有着重要意义,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挖掘一些语言训练点,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那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又是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关于“想象”的训练。我始终相信,只要是一个好的拓展点,一旦展开,孩子们的想象肯定是瑰丽而神奇的,超乎大人们的驰骋空间。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我们多给孩子创造想象机会,站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高度审视现在孩子的想象能力。
【片段三】学习第2自然段
师:读了这一部分,你想说点什么?
生:小男孩在乎小鱼(板书:在乎)
师: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我们先从第2自然段找一找。
生:句子
师:你读得很仔细。哪些词语更能突出小男孩在乎小鱼?
生:从弯、捡、扔体会出来的
师:他怎样地弯下腰?怎样地捡?
生:不停地[课件“不停地”变色]
师:真棒,你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个重点词语。他为什么要不停地捡?
生:……
师:小鱼实在是太多了,小男孩只有不停地捡,才能救回更多的小鱼。你能读读这句话吗?
生:……
师:你还能从哪儿看出来小男孩在乎小鱼?
生:用力地[课件“用力”变色]
师:他为什么要用力地扔?
生:……
师:他用力地扔,生怕小鱼又被海浪冲到岸边,多有爱心的孩子啊。你来读读这句话。
生:……
师:谁还想来读一读?
生:……
【片段四】学习第2自然段
师:小鱼的心声被一个小男孩听到了(贴小男孩图片)请同学们小声读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看看小男孩是怎么做的?
师:谁来说说,小男孩是怎么做的?
生:他走得很慢……
师:老师很喜欢这个小男孩,我来读读,听听老师读得怎么样?(师范读,故意漏掉“不停地”“用力地”)
师:谁来说说,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老师读得很好,就是漏了“不停地”和“用力地”两个词。
师:你的小耳朵真灵﹨真是个认真倾听的孩子。谢谢你帮我纠正过来。
(出示课件比较句子)
师:那,加上这两个词和不加这两个词哪样好?
生:加上好
师:那加上这两个词让我们看出了什么?
生:不知道
师提示:小男孩弯腰、捡鱼、有力的扔鱼,然后再怎么做?再怎么做?在怎么做?停不停?我们从中看出了什么?
生:看出小男孩救更多的鱼
师:你看懂了小男孩,他想尽自己最大所能拯救每一条小鱼。谁来读读这个可爱可敬的小男孩?
……
【案例分析】:
对同一段文字的处理,前者是我在一次试讲中所用的方式,我以一个词作为范例,教会学生如何去朗读感悟,进而自由朗读感悟到哪些词反映了小男孩对小鱼的关心,孩子们的思维非常活跃,很愿意去读书,去思考。后者是我在展示课上采用的方法,之所以有这种改变只是因为,在试讲中我感觉到整堂课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太少,老师扶得过多,学习方式显得过于单一,所以采用后者让学生去质疑,去合作、去探究。而事实上当第一个孩子提出“为什么用力扔”时,就有许多孩子高高举手想解答,为了达到合作的目的,我说“还有谁像他那样提出别的问题”,很多孩子的手放下了,另外的孩子很快揣摩到了老师的心思,就提出了其他的问题,而事实上有些问题是没有价值的,有些问题是老师强塞给学生的,学生成了被动者。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在片段四中,则体现了这一点。
【课后反思】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主体,是知识文化的创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课程改革也对教师角色重新定位“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现实的课堂中,当我们拿着课前精心预设的教学方案静心与学生对话时,学生常会给我们以毫无准备的意外。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质疑,课堂上教师的处理方式有三种:一是冷处理,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沿着原有思路教学;二是热处理,不加分析,拿来即用,随意改变原先的教学思路;三是温处理,先是肯定其参与意识,再作冷静分析,确定应对方案,或堵或疏,或截或导,灵活调整原有的教学思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判定一种教学是不是有“法”,关键是看它有没有把学生真正当作活生生的人,只有真正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的教学,才是有“法”的教学。尽管课的预设很充分,但学生是一个个有生命力的个体,他们思考世界的方式和方法都是我们所很难预设到的,课堂永远是一个个有思想的孩子构成的信息网,教师如何在纷繁中敏锐地抓住生长点是永远值得研究的课题。课后,反思自己这堂课的成败,心情倒沉重了许多。反思整个设计和实施过程也使我得到许多启示。它所带给我的成长不亚于一堂课的锤炼。
另外,通过这次的展示课我还意识到提高教师个人素养极为重要。杨再隋教授在《时代呼唤名师》一文中说:“名师之所以著名,还在于他们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课堂上,他们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学生如沐春风,怡然自得……有此功底,运用教学方法,随心所欲;教学机智随处可见,得心应手者,得心方能应手也。”在这节课中我深有感受。自我感觉上,我觉得本课的设计上还是很新颖的,而自身缺少磨练,对学生激励性评价的跟进和对学生回答的敏锐把握上有所欠缺,也就不能很好地把亮点突出。和同时作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