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案例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5-14 21:09:23

【案例背景】:

《浅水洼里的小鱼》是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组中的第三篇课文。本组课文围绕拥抱自然,热爱生命这一主题展开。以环保为主题,告诉同学们们:人和动物是朋友,保护动物是大事。这篇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看到成百上千条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尽管没有人在乎,但是小男孩却在乎每一条小鱼的感受,他一条一条地捡起来,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的事。他不是凭着一时的好奇在玩着一种游戏,而是在执着地完成一项使命。这么多的小鱼,他是捡不完的,但是他仍然尽力地捡着,扔着。在他眼里,一条小鱼就是一条生命,捡一条小鱼就是挽救了一个生命啊!小男孩的行为令人肃然起敬,读了这篇课文,相信每个人的脑海里一定会闪出八个字:“保护动物,珍惜生命!”课文内容平实,语言朴实地,表现了小男孩纯真善良、对生命无比珍视的美好心灵。故事贴近儿童生活,富有童心童趣,蕴含着可贵的生命意识。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在自读中是能够感受到小男孩的爱心、善良的。虽然通俗易懂,却感人至深,散发的是浓浓的保护动物、珍爱生命的人文思想,让孩子们认识到当小动物受伤时,应该伸出援助之手,用爱心来帮助它们,通过思想品质的教育,从而美化孩子们稚嫩的心灵。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学会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出对小鱼的怜惜和对小男孩的敬佩之情。
2
、引导学生潜心会文,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及个性化的朗读来感悟语言文字蕴涵的情感,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
、进一步树立保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

重点:识字、写字,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通过品重点句、重点词来挖掘文本所蕴涵的人文精神,让孩子自然流露对小鱼的怜惜和对小男孩的敬佩之情,从而树立保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小鱼卡片

【教学程序】

1课时

教学过程:

【片段一】体会小鱼可怜

师:在这段话里你还读懂了什么?谁继续说?

生:小鱼很可怜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课件出示第5.6]

生: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

师:多可怜的小鱼啊,谁来读读这两句?

生:……

师:老师范读?谁能像老师一样读一读?请你来?

生:……

师:这么多的小鱼,都快干死了呀!谁再来读读?

配乐引读:同学们!你们想啊,太阳炙烤着沙滩,(板画太阳、沙滩)滚烫的沙粒吸收着水洼里又浅又少的水,一分钟过去了,十分钟又过去了,用不了多久,(老师做手势给孩子示意)一起读———

引读:无情的烈日蒸烤着大地,蒸烤着水洼里又浅又少的水。一分钟过去了,十分钟又过去了,用不了多久,————

引读:你们想啊,大海才是小鱼儿的家,那里有小鱼最亲爱的爸爸和妈妈,可是,它们却回不了家了。用不了多久——

师:多可怜的小鱼啊,它们就快干死了!假如你就是小鱼,此时此刻,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请你说?(3名)

生:回到大海见到自己的亲人。(是啊)

生:赶快能回到大海。(对啊)

生:有人来救我。(是啊)

  ……

【片段二】情境延伸 放鱼

师:请同学们自己接着往下读一读,看看你还能从哪儿读出小男孩在乎这些生命?

生:不停地   [课件“不停地”变色]

师:你来读读这句话。

生:……

师:我也想来读读,可以吗?仔细听,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不用看书,不用看大屏幕,只看老师就行

生:声音(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动作(是啊,加上动作朗读会更生动,过会我们就可以加上动作朗读,好吗?);有感情(伤心、难过、着急)

师:还有吗? 再范读

师:咱们说的这一些,书上没有,而是用了一个特殊的符号, “……”观察得很仔细 [课件……变色]它告诉我们不止这几条小鱼在乎,还有很多很多的小鱼都在乎。

③配乐朗读

师:下面就让我们加上动作,有感情的读读这段话,好吗?

师:学生读完,师暗示:还有(请一位同学)还有,还有,还有(手中有小鱼的)你的小鱼也在乎。

师:那你将怎么做呢?

生:将它放回大海。

师:你能像小男孩一样一边叨念着一边把小鱼放回大海吗?

生:这条小鱼在乎!(边说边放鱼)

……

【案例分析】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出发有效组织教学。这两个教学片断联系课文主旨,利用低年级学生爱说、爱动、爱表现的特点,创设说话情境,激发学生参与体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创设的情景并不等于学生的学习情景,只有当学生融入到故事情景中去体验了、感悟了,正如常言所说的入情入景了,我们才能称之为学习情景。就如片段一,此时学生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小鱼,师生完全融入到情景之中,一个学生在朗读“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时几乎是沙哑着喉咙,红着眼睛读的。再如,在片段一中:如果此时此刻你就是小鱼,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通过让学生想象,巧妙地让学生与小鱼的处境有机融合在了一起,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小鱼危险的处境,还发展了想象力,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融情于语文训练,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体现了新课标“重积累,重迁移”的思想。我认为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想象力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平等对话
  营造氛围新型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敢于发言、乐于发言的前提。所以我们应该努力营造这种适合学生“激活思维”的氛围。使他们产生答错了也没关系的安全感,做到愉快地站起来,体面地坐下去。
  2、走出课本
  拓展空间本片段搭建了包容学生生活经历的教学平台,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带到课本的海洋里,让学生自由地汲取、积累,还要鼓励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根据生活的积累来描述内心的想法,广泛地积累书本以外的知识,从而在对话训练中有话可说。
  3、想象训练
  激活思维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等都有着重要意义,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挖掘一些语言训练点,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那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又是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关于“想象”的训练。我始终相信,只要是一个好的拓展点,一旦展开,孩子们的想象肯定是瑰丽而神奇的,超乎大人们的驰骋空间。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我们多给孩子创造想象机会,站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高度审视现在孩子的想象能力。

【片段三】学习第2自然段

师:读了这一部分,你想说点什么?

生:小男孩在乎小鱼(板书:在乎)

师: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我们先从第2自然段找一找。

生:句子

师:你读得很仔细。哪些词语更能突出小男孩在乎小鱼?

生:从弯、捡、扔体会出来的

师:他怎样地弯下腰?怎样地捡?

生:不停地[课件“不停地”变色]

师:真棒,你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个重点词语。他为什么要不停地捡?

生:……

师:小鱼实在是太多了,小男孩只有不停地捡,才能救回更多的小鱼。你能读读这句话吗?

生:……

师:你还能从哪儿看出来小男孩在乎小鱼?

生:用力地[课件“用力”变色]

师:他为什么要用力地扔?

生:……

师:他用力地扔,生怕小鱼又被海浪冲到岸边,多有爱心的孩子啊。你来读读这句话。

生:……

师:谁还想来读一读?

生:……

【片段四】学习第2自然段

师:小鱼的心声被一个小男孩听到了(贴小男孩图片)请同学们小声读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看看小男孩是怎么做的?

师:谁来说说,小男孩是怎么做的?

生:他走得很慢……

师:老师很喜欢这个小男孩,我来读读,听听老师读得怎么样?(师范读,故意漏掉“不停地”“用力地”)

师:谁来说说,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老师读得很好,就是漏了“不停地”和“用力地”两个词。

师:你的小耳朵真灵﹨真是个认真倾听的孩子。谢谢你帮我纠正过来。

(出示课件比较句子)

师:那,加上这两个词和不加这两个词哪样好?

生:加上好

师:那加上这两个词让我们看出了什么?

生:不知道

师提示:小男孩弯腰、捡鱼、有力的扔鱼,然后再怎么做?再怎么做?在怎么做?停不停?我们从中看出了什么?

生:看出小男孩救更多的鱼

师:你看懂了小男孩,他想尽自己最大所能拯救每一条小鱼。谁来读读这个可爱可敬的小男孩?

……

【案例分析】:

对同一段文字的处理,前者是我在一次试讲中所用的方式,我以一个词作为范例,教会学生如何去朗读感悟,进而自由朗读感悟到哪些词反映了小男孩对小鱼的关心,孩子们的思维非常活跃,很愿意去读书,去思考。后者是我在展示课上采用的方法,之所以有这种改变只是因为,在试讲中我感觉到整堂课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太少,老师扶得过多,学习方式显得过于单一,所以采用后者让学生去质疑,去合作、去探究。而事实上当第一个孩子提出“为什么用力扔”时,就有许多孩子高高举手想解答,为了达到合作的目的,我说“还有谁像他那样提出别的问题”,很多孩子的手放下了,另外的孩子很快揣摩到了老师的心思,就提出了其他的问题,而事实上有些问题是没有价值的,有些问题是老师强塞给学生的,学生成了被动者。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在片段四中,则体现了这一点。倪宗红老师的评价极有道理“一堂课可以上成朗读感悟型的,也可以上成自主探究型的,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难道就不是好课吗?探究学习要有实效性,上有实效的课就是好课。”可见,展示课也好,随堂课也好,我们始终要铭记我们是在为学生上课,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不是为了显示老师的理念或为展示而上课。这比任何形式都重要。

【课后反思】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主体,是知识文化的创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课程改革也对教师角色重新定位“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现实的课堂中,当我们拿着课前精心预设的教学方案静心与学生对话时,学生常会给我们以毫无准备的意外。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质疑,课堂上教师的处理方式有三种:一是冷处理,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沿着原有思路教学;二是热处理,不加分析,拿来即用,随意改变原先的教学思路;三是温处理,先是肯定其参与意识,再作冷静分析,确定应对方案,或堵或疏,或截或导,灵活调整原有的教学思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判定一种教学是不是有“法”,关键是看它有没有把学生真正当作活生生的人,只有真正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的教学,才是有“法”的教学。尽管课的预设很充分,但学生是一个个有生命力的个体,他们思考世界的方式和方法都是我们所很难预设到的,课堂永远是一个个有思想的孩子构成的信息网,教师如何在纷繁中敏锐地抓住生长点是永远值得研究的课题。课后,反思自己这堂课的成败,心情倒沉重了许多。反思整个设计和实施过程也使我得到许多启示。它所带给我的成长不亚于一堂课的锤炼。

另外,通过这次的展示课我还意识到提高教师个人素养极为重要。杨再隋教授在《时代呼唤名师》一文中说:名师之所以著名,还在于他们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课堂上,他们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学生如沐春风,怡然自得……有此功底,运用教学方法,随心所欲;教学机智随处可见,得心应手者,得心方能应手也。在这节课中我深有感受。自我感觉上,我觉得本课的设计上还是很新颖的,而自身缺少磨练,对学生激励性评价的跟进和对学生回答的敏锐把握上有所欠缺,也就不能很好地把亮点突出。和同时作课的方敏老师、刘晶老师相比,课堂语言更是相形见拙。由此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一个教师的文化素养高低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同时在准备一堂课的同时,有很多专老师出谋划策的时候,教师本人更应有所思考,有所坚持,因为最终最了解孩子的是执教者本人,最终落实到课堂的也是执教者,老师应根据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方式作出选择。这节课的反思留给我的还有很多,但有了不断反思和改进,我相信今后的自己在教学中能更轻松地走进学生的心灵,走进自己的课堂,将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把课越上越精彩。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