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4-20 09:14:46

莲都区莲都小学   朱雅青

【设计理念】

全诗情意殷切、韵味深远,这就要求我们把这种文字符号转化为一种情感符号,把这种叙述转化为一种有生命体验的联想和想象。诗人将离情别绪皆倾注在一杯中,一斟一酌,几许苦涩,几许不舍。西出阳关无故人,则一语击心,可谓笔力千钧。本课力求在紧扣诗的语言精妙之处咀嚼涵咏,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2、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3、正确理解使”“”“更尽等字词的意思,感受古诗精炼用字。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使”“”“更尽等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品味古诗所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象。

【教学过程

一、依据学情 确定目标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读过这首诗吗?什么时候读的?(学生自由说。)

2、既然读过这首诗,那么谁能正确地读一遍?

3、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那么谁了解王维?

学生说,教师评价引导。

4、教师小结:除了大家刚才介绍的,你们知道吗?他还是一个早熟的作家,九岁就负有

才名,二十一岁成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5、教师引导提问:既然大家都会读这首古诗了,那么有多少同学已经会背了呢?

这么多同学都会读会背了,那么这节课我们还学什么?关于这首诗,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说,教师简要板书)

安西? 诗意?诗情?……

6、小结:大家都提得很好,看来,可以学习的内容还挺多的,这节课我就尽可能满足大家的要求。

二、把准基调,感知背景

1、教师导入:刚才有同学想知道渭城、安西在哪儿?那我们就先去看看吧!(教师出示地图)大家看,从陕西的渭城出发,到达甘肃敦煌,出了阳关再往西走到达新疆的库车,古时候这称之为安西。那当时的安西是个怎么样的地方呢?大家仔细看,这就是当时安西的景象。(教师出示课件)

2、教师:看吧,听吧,黄沙满天,人迹罕至,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这一路,整整3000多公里呀,如果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半年多的时间才到达。更不知何时能回到渭城了,这么远的路,这么荒凉的地方,元二非去不可吗?诗题中哪个字让我们明白了他非去不可!

解释:使——出使 

三、研读送别,体会惜别 

1、教师小结过渡:历史上有多少人曾奉了皇帝的旨意出使塞外:张骞出使西域13年,苏武出使西域19年,班超出使西域一去就是30年。而现在,王维马上便要与好朋友元二离别了,那是一种怎样的离愁啊——诗中哪句写出了当时别离的场面?

2、生答,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他们以酒饯行,喝了多少杯酒?你从哪个字看出来?板书(更)我把这字换成字?劝君喝尽一杯酒,行吗?为什么?

4、同学们,这是一杯(      )的酒……(祝福  伤心  难舍难分……

5、教师引读:这哪还是酒啊,这分明就是——朋友之间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板书:情)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不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喝下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该起程了,让我们一起再送送他吧!(齐读)

四、抓住景物,情景交融

1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舍的情绪更为强烈。同学们,再读读整首诗,看看是哪些景物让元二和王维触景生情,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雨 

3、我们知道,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诗人王之涣也写过这样的含柳的离别诗。同学们可以轻轻吟诵一下,一起来感受感受。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4、王之涣看到树上的柳枝被折去不少,想到这都是那些多情的送行者所为。在这里,我们看到古人以前就是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指着黑板说)这里的雨、柳不是一般的景,已包含着作者无限情感,让人有着淡淡忧愁,应该怎么读(依依不舍,留恋等)你来试一试。(指名读)

5、读古诗,我们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现在我们还读出深深的离别之愁,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整首诗——

五、配乐朗诵,升华入境

1、欣赏《渭城合唱》:一首让人动容的送别诗,让我们感动,有人把它改编成了曲子,并且唱了出来,静下心来,我们一起来欣赏。

2、感情并正确地朗读古诗:在这略带忧伤的氛围中,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首古诗。指名读。

3、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全体站起来,一起来吟诵这首古诗,铭记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绝唱。 

   六、默写巩固,检查反馈 

1、同学们,课前你们想了解的问题有答案了吗?学古诗不仅要明诗意,悟诗情,把它背诵下来,还要能默写下来。接下来就请大家轻轻拿出课堂作业本,翻到  页,快速并且正确地把它默写下来。开始。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学生的错误,以便反馈。

2、投影检查反馈,特别注意“关”、 “浥”  (写错的字在旁边写两遍。)

七、拓展对比,深化别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前两句告诉我们——送别时的环境,后两句写诗人——送别时情景。作者先写景,再写情,这就是是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在古人的送别诗中,诗人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出示: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先自由诵读《别董大》。人生自古伤离别。但并不是所以的离别都是伤感的。大家发现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写作方法:借景抒情。最后表达的情感不同:一个非常伤感的。另一个是充满祝福、鼓励,也充满豪情壮语的。)

无论是伤感的离别诗,还是鼓励的离别诗,都充满了对朋友深深的。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啊!送别诗还有很多,课件出示,有兴趣大家自己可以找来再读读,背一背。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