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查找“2008年高考散文阅读例说”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2008年高考散文阅读例说”更多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金岳霖先生》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常见标点差错举隅
2008年高考散文阅读例说
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佑党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里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一个人能活得如此举足轻重,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我喜欢苏东坡有些人迷,甚至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争高低。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次不由得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
1.说说文章开头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用中国其他文人与苏东坡进行对比,突出苏东坡耀眼的光芒;渲染对苏东坡的喜爱,为下文的展开做好了感情上的铺垫。
2.综观全文,作者喜欢苏东坡并为他倾倒的原因是什么?
答:才华盖世(诗文成就);性格极富魅力(原文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热爱生活,乐观人生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
3.“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作者用比拟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苏轼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份量举足轻重。
4.分析文中画线句子所用的手法及其作用。
答:运用夸张手法,生动诙谐的表现了苏东坡横溢一生的天才;运用排比手法,增强语势,突出了作者对苏东坡的崇敬和偏爱。
(四)驿站与阅读(韩嘉川)
沿着古老的烟花三月,渐渐向扬州迫近,向一个历史的经典迫近。高速公路上的路牌目录一样标出:柴米河、涟水、蒋庵、麻垛、范水、龙奔……由北方的粗犷奔往南方的细腻,由两岸的黛青而渐渐葱绿鹅黄,由起伏不定而平缓,由干燥而烟雨茫茫,犹如从现代沿着时光的河流进入了历史。
速度与阅读拉短时空,当年李白在长江南岸的黄鹤楼上,遥望着汉时的广陵,心事浩渺依依不舍地与孟浩然别过,“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显然他的心中是有些郁闷与惆怅的。尽管他曾有“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快感,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企盼还是道出了农耕时代的无奈,继而他对黄鹤楼上的“故人”乘鹤而去心存向往是可以理解的。那时候正是开元盛世,扬州这个长江与运河十字交叉的地方,是当时中国东南部的都会城市。三月时节的扬州烟雾迷蒙、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是文人们所向往的,尤其对于李白这个喜欢到处游走的人,是一种怎样的诱惑?
扬州是熟地。从北往南,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只是土地越来越嫩绿鹅黄了,被生计所迫而勤劳的老百姓在这里用几千年的岁月将土地耕作得很熟了。车子傍着运河穿透烟雨驶进扬州,油菜花碧桃花的气息,在细雨中和成了泥香、和成了濡烈的热潮,在踏出车门的瞬间扑面而来,这便是烟花三月的烟雨蒙蒙中的扬州了……
扬州是熟地,是熟透了的且有些疲惫的土地。
遥想李白孟浩然们要从南边往北来,途中不知道要经历多少奔波,即使长江可以“一泻千里”,大概也要行走半月二十天才能到达,不像我们今天半日即可完成季节与地域的转换。南朝的时候,有一位叫陆凯的诗人这样写道:“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春在南方肆无忌惮地开放着,随便可以掐一枝寄赠北方冰天雪地里的亲人。其实,带到北方的“春”也是枯萎的,位居高处的北方,春季是庄严而又吝啬的,与南方水气浓重的春色相比有着天壤之别。中国的诗人把无形的意念与有形的物质关系处理得极其微妙,显然意念在交通不发达的年月发挥着超凡的穿透性的作用。
明代的时候,南京到北京的驿道上,有驿站46处,其中“龙潭送过仪真坝,广陵邵伯过盂城,界首安平近淮阴”(明程春宇《水驿捷要歌》)说的是仅在扬州区域就有仪真驿、广陵驿、邵伯驿、盂城驿、界首驿、安平驿六座驿站。如果说驿站驿馆对于军政要人或其他商贾等赶路的人来说,仅仅是休息之用,而对于文人则别有一番意义。有一个问题,在小时候常常困扰着我,那就是古时候没有报刊杂志,没有传播媒体,诗人的作品即使通过口口相传,又能传播多远?后来通过若干史料才晓得,驿馆与妓院是那些作品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白居易“每别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说的便是行路与阅读与传播的密切关系。因此诗人在途中,除了游览山川名胜之外,更重要的便是沿途阅读,这也是古时候文人们看重友情的重要原因。譬如在某驿站看到某人的好诗,心向往之,却难以相见,一旦相遇,其情其谊是倾诉不尽的。旧时文人但凡住到驿馆里,总是要盘桓几日方才离去,除了阅读、品味,还有期待。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用在这里实在不谬。
在古时候有六座驿站的扬州地面上,高速公路上的车子仅用十几分钟便略过了,我不知道其中省略了多少物事。李白孟浩然们在那个年代到扬州来,是寻求那时候开化、繁盛的文明,而我们是循着旧时的痕迹,去追溯旧时的浪漫与优雅,在同一片天空下,却以迥然不同的方式,又岂能领略到“日暮倚兰桡,秋江正寂寥。驿门斜对雨,郡郭远通潮……”的韵味儿?
驿站不仅仅有陆路驿站,还有水路驿站。高邮盂城驿便是一座著名的水陆兼备的驿站,驿站鼎盛时期拥有驿马65匹,驿船18条,马夫和水夫200余人。明邵宝《盂城驿即事》描绘了此处的绝佳风光:“盂城驿前吟夕阳,高邮湖上好秋光。红粉菡萏初经雨,绿满蒹葭未受霜。远浦有波皆浴鹭,近堤无路不垂杨。南来时见吴江棹,却倚船窗问故乡。”当代文人汪曾祺便是高邮人。他不仅小说写得好,他的散文也写得精彩,尤其是早年写的散文诗,很是见功底。在扬州这块南北临界的地方,不知道文人墨客在这里的驿站留下了多少华美的诗章,汪曾祺先生是否受了这里文脉的影响,而使其文章充满了丰厚的底蕴。
我喜欢苏东坡有些人迷,甚至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争高低。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次不由得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
1.说说文章开头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用中国其他文人与苏东坡进行对比,突出苏东坡耀眼的光芒;渲染对苏东坡的喜爱,为下文的展开做好了感情上的铺垫。
2.综观全文,作者喜欢苏东坡并为他倾倒的原因是什么?
答:才华盖世(诗文成就);性格极富魅力(原文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热爱生活,乐观人生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
3.“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作者用比拟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苏轼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份量举足轻重。
4.分析文中画线句子所用的手法及其作用。
答:运用夸张手法,生动诙谐的表现了苏东坡横溢一生的天才;运用排比手法,增强语势,突出了作者对苏东坡的崇敬和偏爱。
(四)驿站与阅读(韩嘉川)
沿着古老的烟花三月,渐渐向扬州迫近,向一个历史的经典迫近。高速公路上的路牌目录一样标出:柴米河、涟水、蒋庵、麻垛、范水、龙奔……由北方的粗犷奔往南方的细腻,由两岸的黛青而渐渐葱绿鹅黄,由起伏不定而平缓,由干燥而烟雨茫茫,犹如从现代沿着时光的河流进入了历史。
速度与阅读拉短时空,当年李白在长江南岸的黄鹤楼上,遥望着汉时的广陵,心事浩渺依依不舍地与孟浩然别过,“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显然他的心中是有些郁闷与惆怅的。尽管他曾有“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快感,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企盼还是道出了农耕时代的无奈,继而他对黄鹤楼上的“故人”乘鹤而去心存向往是可以理解的。那时候正是开元盛世,扬州这个长江与运河十字交叉的地方,是当时中国东南部的都会城市。三月时节的扬州烟雾迷蒙、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是文人们所向往的,尤其对于李白这个喜欢到处游走的人,是一种怎样的诱惑?
扬州是熟地。从北往南,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只是土地越来越嫩绿鹅黄了,被生计所迫而勤劳的老百姓在这里用几千年的岁月将土地耕作得很熟了。车子傍着运河穿透烟雨驶进扬州,油菜花碧桃花的气息,在细雨中和成了泥香、和成了濡烈的热潮,在踏出车门的瞬间扑面而来,这便是烟花三月的烟雨蒙蒙中的扬州了……
扬州是熟地,是熟透了的且有些疲惫的土地。
遥想李白孟浩然们要从南边往北来,途中不知道要经历多少奔波,即使长江可以“一泻千里”,大概也要行走半月二十天才能到达,不像我们今天半日即可完成季节与地域的转换。南朝的时候,有一位叫陆凯的诗人这样写道:“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春在南方肆无忌惮地开放着,随便可以掐一枝寄赠北方冰天雪地里的亲人。其实,带到北方的“春”也是枯萎的,位居高处的北方,春季是庄严而又吝啬的,与南方水气浓重的春色相比有着天壤之别。中国的诗人把无形的意念与有形的物质关系处理得极其微妙,显然意念在交通不发达的年月发挥着超凡的穿透性的作用。
明代的时候,南京到北京的驿道上,有驿站46处,其中“龙潭送过仪真坝,广陵邵伯过盂城,界首安平近淮阴”(明程春宇《水驿捷要歌》)说的是仅在扬州区域就有仪真驿、广陵驿、邵伯驿、盂城驿、界首驿、安平驿六座驿站。如果说驿站驿馆对于军政要人或其他商贾等赶路的人来说,仅仅是休息之用,而对于文人则别有一番意义。有一个问题,在小时候常常困扰着我,那就是古时候没有报刊杂志,没有传播媒体,诗人的作品即使通过口口相传,又能传播多远?后来通过若干史料才晓得,驿馆与妓院是那些作品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白居易“每别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说的便是行路与阅读与传播的密切关系。因此诗人在途中,除了游览山川名胜之外,更重要的便是沿途阅读,这也是古时候文人们看重友情的重要原因。譬如在某驿站看到某人的好诗,心向往之,却难以相见,一旦相遇,其情其谊是倾诉不尽的。旧时文人但凡住到驿馆里,总是要盘桓几日方才离去,除了阅读、品味,还有期待。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用在这里实在不谬。
在古时候有六座驿站的扬州地面上,高速公路上的车子仅用十几分钟便略过了,我不知道其中省略了多少物事。李白孟浩然们在那个年代到扬州来,是寻求那时候开化、繁盛的文明,而我们是循着旧时的痕迹,去追溯旧时的浪漫与优雅,在同一片天空下,却以迥然不同的方式,又岂能领略到“日暮倚兰桡,秋江正寂寥。驿门斜对雨,郡郭远通潮……”的韵味儿?
驿站不仅仅有陆路驿站,还有水路驿站。高邮盂城驿便是一座著名的水陆兼备的驿站,驿站鼎盛时期拥有驿马65匹,驿船18条,马夫和水夫200余人。明邵宝《盂城驿即事》描绘了此处的绝佳风光:“盂城驿前吟夕阳,高邮湖上好秋光。红粉菡萏初经雨,绿满蒹葭未受霜。远浦有波皆浴鹭,近堤无路不垂杨。南来时见吴江棹,却倚船窗问故乡。”当代文人汪曾祺便是高邮人。他不仅小说写得好,他的散文也写得精彩,尤其是早年写的散文诗,很是见功底。在扬州这块南北临界的地方,不知道文人墨客在这里的驿站留下了多少华美的诗章,汪曾祺先生是否受了这里文脉的影响,而使其文章充满了丰厚的底蕴。
Tags:
作者:教育文稿网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