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语文湖南卷试题解析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11-14 07:47:16
  10.下了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为变亦酷矣             吾还也
  B  往往清丽奇伟,工举业百倍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重社稷也
  C  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随人          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D  能推食与人者,尝饥也              《齐谐》者,志怪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A项中的“其”字,前者为代词,后者为语气副词,译为“还是”; B项中的“于”字,前者为介词,后者为介词,译为“对”; D项中的“者”字,前者为名词,后者表提顿,与“也”一起表判断。 
  1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以《诗经·蒹葭》之句,引出物不受变材不成、人不涉难智不明的观点,再对草木虽遭受严霜缺损却敛英自成的现象加以描述,并抒发感慨。
  B.文章叙述秦少章与作者交往,遵奉长辈之命勉为科举之文,科考中第及任职等情况后,再引述他不得已为官的苦闷之言,然后对秦少章加以开导。
  C.文章所述秦少章中第后不快乐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一旦为官,就将疲于应对官吏事务而无暇顾及自己,如果稍一显露傲气,祸患就会随之到来。
  D.本文为送人赴任的赠序,文章设喻用典,劝勉对方正确看待人事迁变,行文情理皆具而语言平实,体现了苏轼评张耒之文所称“汪洋淡泊”的特点。
  【答案】C
  【解析】此题是针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理解文意、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级。/ C项中“就将疲于应对官吏事务而无暇顾及自己”错误。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人不涉难,则智不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则妇子仰食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 
  (2)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做官,也办不到。 
  (3)赏赐给他车辆马匹却推辞的人,是不害怕步行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翻译,是以全面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为基础的,高考试卷要求直译,也就是要求尽可能做到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与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并做到准确解释。同时,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否则很难准确译出文意。如(1)句中“涉难”“ 不明”,(2)句中“则”“ 妇子”及倒装句“食与我”,(3)句中“而”“ 辞”“者” 等。 
  13.简要说明文章后半部分是如何阐述“迁之为贵”的道理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引用重耳流亡、子胥出奔的故事,说明遭遇困境、忧患等变迁,能使人弥补不足,增进能力,学到更为丰富的东西。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信息的筛选,分值也增加到4分。考生务必要看清楚题干的要求,怎么问就怎么答。问是“如何阐述”的,要从“引用了什么故事或事例”和“说明了什么道理”两方面答题。往往很多考生只答到其中的一点即满足了,很遗憾,白白丢分。 
  四、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4.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词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5分)
  秦诗之理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词之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                   。(2分)
  【答案】(1) 秦诗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阴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 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2)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 
  【评析】今年湖南的诗歌鉴赏题“敢为人先”,较以往又有创新,命题者竟把诗、词同时放在一起鉴赏,这又首开诗、词鉴赏题之先河,出乎师生意料之外,避免了猜题、押题的弊端,成为湖南卷的一大亮点。其实,湖南卷一直强调:古典诗词的欣赏要有整体把握;要体现赏析的特点,不能写成简答题;要掌握赏析的基本方法。为了达到这一要求,从2004年自主命题起,就采用别具一格的“加引导语”的方法,先对前三句进行赏析以作示范,然后要求考生独立完成第四句的赏析。2005年,为了丰富命题方式,又采用了对比欣赏的方式,但却带来了考生简单仿写的弊病。2006年,依然延续了对古诗词赏析的基本要求,但对引导语作了改进,命题者在引导语中不仅提供了赏析的基本方法,也设有思维的激活点,同时在对比赏析之中,又有一定限制,考生不能简单地依样画葫芦地照前面的引导语仿写。2007年和2008年不再给“加引导语”方法,而是侧重从整体上对关键词语的把握上考查学生的鉴赏力。2009年,是前5年的综合设题,稳中求新,推陈出新,真是一道好题。(1)题是从整体上从某个角度来赏析诗词的内容,要求考生要读懂诗词;(2)题还是依然延续了曾中断两年的有湖南卷特色的“加引导语”的鉴赏方法,让猜题的师生颇感意外。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