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七册教案全集
6.伴奏的加入既是训练节奏感,也是为了营造一种氛围,这是要求:
(1)选择节奏,哪一节奏谱,更适合于这首歌曲的伴奏;
(2)选择打击乐器;
(3)在哪里加入铃鼓使歌曲推向高潮.
教材上的伴奏谱仅是一谱例,还可让学生创编节奏谱.
7.小结:水乡一景.
第二课时
一,聆听《洪湖水,浪打浪》
1.介绍歌剧《洪湖赤卫队》的时代背景——20世纪20年代末,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根据地与敌人斗争的情况.
2.介绍《洪湖赤卫队》剧情(讲故事):1930年湖北沔阳县委为配合红军行动计划,暂时把赤卫队撤离彭家墩.当地恶霸彭霸天乘机卷土重来进行报复.赤卫队在乡党支部书记韩英及队长刘闯的率领下袭击敌人,彭霸天设计派密探寻找赤卫队.队长刘闯中计暴露目标,韩英掩护队伍撤退时,自己与分队长王金标被捕.王金标叛变,韩英坚贞不屈.敌人逼她母亲劝降,但韩英母女互相激励宁死不屈.敌人又把叛徒王金标放回,要他把赤卫队诱入伏击圈.韩英在彭霸天的副官(地下党员)掩护下脱险,及时赶回部队枪毙了叛徒,配合大部队消灭了土匪彭霸天.
3.欣赏女声二重唱《洪湖水,浪打浪》.这是歌剧第一场唱段,反映根据地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洪湖鱼米乡的一片好光景.学生可边听音乐,边看歌词边做摇船动作,感受音乐的内容与风格.
4.小结:这是20世纪30年代湖北洪湖水乡的一景.
二,表演《柳树姑娘》
1.歌名直接切入为导入:柳树的枝条,像什么 这首歌曲的拟人化的手法把柳树比作姑娘,枝条就是她长长的辫子,风儿一吹,甩进池塘,洗洗干净,多么漂亮.这样的风景你能想像吗 这样环境美不美
2.聆听录音范唱.
设问:这首歌曲是齐唱还是合唱
3.讲解附点四分音符:
(1)这样的节奏我们唱过,你能举出唱过的歌名吗
(2)" •"这个音符是四分音符的后面加上一点,在乐理上我们称为附点四分音符,它与四分音符的区别就多了一附点,为了强调这附点,所以在名称上把附点放在前面称附点四分音符.我们学一下模仿蝉的叫声"知.了 "所以蝉又名"知了"."知了"的鸣叫就是带附点的.
4.再听录音范唱,大家看着歌谱轻轻跟唱曲调.
5.先学唱第一声部的前8小节曲调.
(1)设问:这8小节的曲调的节奏有一个规律你发现了吗
(2)我们一齐拍打一下它的节奏.
(3)慢速度地把音符唱着试试.
6.请自学后8小节.
7.完整把第一声部曲调唱好.
8.学唱第二声部.
(1)听录音范唱,注意第二声部进入的位置.
(2)第二声部"啦啦啦"表达什么情绪
(3)学习顿音记号"".
(4)唱第二声部,看教师的指挥进入,要唱出欢乐的情绪.
9.二声部合唱.
10.小结:又一道水乡的风景线.
第三课时
一,聆听《渔光曲》教学基本要求
1.介绍《渔光曲》的背景资料.
(1)这是1934上映的故事影片《渔光曲》的主题歌.
(2)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民(渔民)的生活受三座大山压迫的简单历史介绍.
2.欣赏《渔光曲》第一段,边看图形谱,边听音乐.
(1)介绍《渔光曲》的内容特征:反映渔民的辛酸血泪,速度徐缓,描绘了渔船在茫茫大海中随波起伏的情景.
(2)提出欣赏要求:这作品的创作年代是20世纪30年代,离开今天已有70多年,所以文化背景差异很大,要求学生认真细致耐心地听,这也是对旧社会人民生活的了解.听完后要编一个故事向大家讲述.
3.复听金曲,把歌词用投影片放出来,让学生边看歌词,边听音乐,身体也随音乐摇晃想像自己就在船上的情景.
4.师生讨论歌曲反映的内容与特征.学生中如能将歌词编成一个打渔的故事,教师要给以表扬,顺带议论为什么在形式上是女声独唱.
5.小结:这是旧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水乡.
二,编创与活动
命题创作——《远航》
1.筝独奏《渔光曲》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渔船出海打渔的情景.我们自己也来编创一曲《远航》的乐曲.
2.讲台及地上有很多废旧物品,瓶,罐,塑料杯,木棒……各种打击乐器等你们各自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用各种手段,如:可用人声来模仿海鸥叫等等.你们可按教材中的五个过程,各组任选一个画面创作,最后我们来开个《远航》音乐剧音乐会.
3.各组编创,教师巡视指导.
4.各组合成.
5.小结:这是我们自己创作的水乡一景.
第二课《国歌》
教 学 目 标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我们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公民都必需唱好《国歌》.在21世纪里我们要以《国歌》的精神,鼓舞我们奋勇前进.
2.掌握旋律行进方向——"上行"的音乐知识和进行曲调即兴创作活动.
教 材 分 析
1.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是20世纪30年代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当时我国正处于外敌入侵,民族危机深重之际,影片就是以抗日为主题的.这首歌曲的歌词是我国著名诗人,戏剧家田汉在被敌人逮捕前仓促地写在香烟纸上送出的.音乐家聂耳也因敌人迫害而即将离国,他主动提出:"作曲交给我,我干!"他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写成了歌曲.随影片的放映,这首歌曲在人民群众中激起强烈的反响,很快传遍了全国.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罗伯逊深切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曾多次演唱《义勇军进行曲》并灌制唱片,使这首歌曲的影响遍及全世界.1949年9月此歌被定为我国的代国歌,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歌曲的引子用分解的大调主三和弦音(do,mi,sol)和三连音节奏构成号角式音调,似在热情奔放地召唤人们奋起战斗.歌曲就在这一基础上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歌曲由第二拍弱起,并作四度上行跳进,显得庄严雄伟而又富有推动力.这一进行贯穿全曲,曲末并作多次重复,给人以坚定不移,势不可挡之感.
歌曲的第三乐句"中华民族到了"用重音("〉")唱出,强调了形势的严峻;突然乐句被一个八分休止符打断,接着唱出"最危险的时候",告诉人们:国家和民族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抉择.第四乐句("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之后,随着大三和弦不断作上行模进,在三次层层向上的"起来!"呼喊之后,号角式的音调再现了,像一声冲锋号,激励着无数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结尾时再三强调"前进"两字,音乐上富有动力,象征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 ,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
2.歌曲《歌唱祖国》
自1980年5月起,每当人们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时,就可听到"开始曲"雄浑有力的音乐声,这就是歌曲《歌唱祖国》的曲调.这首歌曲诞生于1950年9月.它表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崭新面貌,记录了刚刚解放的中国人民雄伟奋进的步伐.歌词凝练集中,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旋律气势豪迈而充满深情,连贯统一又富于变化.这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性,又具有高度艺术性的祖国颂歌;也是一首既有进行曲风格,又富有抒情性的群众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