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神奇的宇宙 学吹牧童笛
第二课 神奇的宇宙
教学目标:
能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已有经验,围绕乐曲《神奇的宇宙》展开想象与联想,初步了解电子合成器的功能,感受其美妙的音色,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之情。
重点: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探索自然音响,用具有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表达对奇妙太空的想象。
难点: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探索自然音响,用具有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表达对奇妙太空的想象。
教法:欣赏法。
教具:多媒体音乐软件、乐器。
教学过程:
一、欣赏电子合成器曲《神奇的宇宙》。
电子合成器简介:
电子合成器是一种电子键盘乐器,产生于60年代中期,开始只是用来解决早期电子音乐作曲家的困难。电子合成器的特点是可对现有音色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并不断合成全新的音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数字化微电脑的介入,加上联接多台合成器的MIDI系统的产生,电子合成器一跃变为重要的演奏乐器。特别是在流行音乐领域,电子合成器的地位和作用是任何一种乐器所不能取代的。
二、看一看、说一说。
播放我国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第一次发射成功的精彩片断,老师描述“小明”遨游太空的梦境。设问:我们想象一下,用什么样的音响来表现“小明”的梦境呢?引出下一环节——一起听听音乐家们是怎样表现“小明”遨游太空的情境的。
三、听一听、想一想。
播放电子合成器曲《神奇的太空》。有条件的学校,老师可以先出示电子合成器,现场为学生们模拟几种声音,请学生欣赏并向学生介绍此种神奇的乐器。
四、编一编、演一演。
首先,让学生利用教室里现有的乐器创造出载人飞船“点火、发射、升空、绕地球飞行、着陆”等五种声响;其次,根据奥尔夫的自由探索法,几个人用动作造型扮飞船,再请一些学生根据造型动作协助表现载人飞船“点火、发射、升空、绕地球飞行、着陆”等的发射全过程,在《奇妙的宇宙》音乐声中进行;最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用前面寻找到音响乐器及口模拟声响来表现飞船发射上天的过程。
五、小结: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探索自然音响,用具有个性化的表达
方式表达对奇妙太空的想象。
板书设计:
神奇的宇宙
看一看、说一说
听一听、想一想
编一编、演一演
教学后记:
第 周星期 第 (课)单元第 课时 年 月 日 总节数: 节
第二课 学吹牧童笛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牧童笛的基本吹奏方法,能吹出有“7、6、5”三个音组成的简单乐曲。
重点:初步了解牧童笛的基本吹奏方法,能吹出有“7、6、5”三个音组成的简单乐曲。
难点:初步了解牧童笛的基本吹奏方法,能吹出有“7、6、5”三个音组成的简单乐曲。
教法:示范吹奏法。
教具:琴、多媒体软件。
教学过程:
牧童笛是一种简单易学、携带方便用塑料制的吹奏乐器,分为六孔和八孔两种。本教材以六孔为例进行介绍。
教法建议:
1、欣赏激趣:
老师吹奏几首学生熟悉的歌曲,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示范讲解。
牧童笛的结构分为笛头、笛身、笛尾;牧童笛的演奏姿势是左手上右手下,双臂微抬,眼睛平视前方,笛身与人的身体成45度角;吹奏口型是上下唇轻含笛嘴,用平稳均匀的气息吹奏(忌用大力鼓嘴吹);提醒学生注意卫生,不能共用笛子,不能故意制造噪音等。
3、唱唱吹吹。
按照教材13页的乐谱进行吹奏。一般吹奏时都可以采用以下两个步骤。先口唱谱子手摸指法,待指法熟悉后再吹奏出声,让学生产生愉悦感。在今后的教学中,可在每节课安排5-10分钟的牧童笛教学活动。
4、作业:
多练习笛子。
板书设计:
学吹牧童笛
吹奏口型是上下唇轻含笛嘴
用平稳均匀的气息吹奏………………………………【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