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音乐下册
教材分析: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音乐文化瑰宝。《阳关三叠》是我国著名的古琴曲,曲风文雅,意境高远,对于培养学生的品行修养有深刻的意义。本课以学唱歌曲《阳关三叠》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三叠”的含义以及歌曲表达的情感。
教学理念:《阳关三叠》是一首古曲,它反映的时代与现代生活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学生在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与意境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通过情景想像与体验来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感情。
学情分析:现代社会人的思想观、价值观与古代人差别较大,加之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的冲击,学生很少有机会也不愿意去接触这样节奏缓慢,意味深长的古曲,从而导致他们对于古代音乐文化的兴趣渐渐缺失,更难以体会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使用看、听、赏、唱、演等多种手段,辅以多媒体等教具,让学生体验并感知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古代音乐文化之美。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二、方法与过程
1、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歌曲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
2、以实践、创编等活动形式表现音乐,自己创设情景,展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三、知识与技能
1、感受、体验《阳关三叠》的音乐情绪。
2、熟练掌握《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
教学内容:唱吟《阳关三叠》
教学重难点:
1、熟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2、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当时的人们的生活环境。
教学步骤: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课堂,引入新课
1、
课堂开始时,展示古诗,学习一首唐诗,体会古代离别时的场景。
通过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古人的离别场景。将本课的教学定位在中国古代与离别之情中。
2、
体会唐诗,聆听古代音乐,此环节通过学生对音乐、诗、的感受,对古人的离别之情有所初步感受。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感受与体验
情感体验——学主题,听曲、作画、人声模仿古琴
1、
教师配诗与音乐,引出《阳关三叠》。
随古琴曲《阳关三叠》音乐朗诵王维的诗。
通过音乐感染学生,通过配朗诵让直接体验诗中之情。
2、
介绍“阳关”什么?,提问“三叠”又是什么呢?留下悬念。
聆听与思考
通过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3、
教师教唱《阳关三叠》主题旋律。
学生学唱主题旋律
引出疑问,通过熟唱主题,集中精神听赏,使得该歌曲的旋律深深印入学生的脑海。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