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册第四课音乐教案
六年级音乐 第四课黄河之滨教案
第四课 黄河之滨
一、教 学 目 标
(一)能够积极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喜欢黄河地区的民歌及民间音乐,并乐于了解其音乐文化。
(二)能够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及情感演唱《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并能给这首歌设计一种演唱形式。
(三)聆听女声合唱《看秧歌》,感受、体验歌曲欢快、活泼、风趣幽默的音乐情绪以及山西民歌的地方特点。
(四)聆听河北吹歌《小放驴》、河南板胡独奏《大起板》,能够听辨管子、唢呐、板胡的音色,感受、体验《小放驴》那风趣、泼辣的音乐情绪及河北民间音乐的地方特点,感受、体验《大起板》那热情、奔放的音乐情绪及河南民间音乐的地方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充分感受歌曲由于变拍子带来的不同情绪,在演唱歌曲是把这种情绪对比表现出来。
2、感受民间音乐的特色。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
1、同学们看过《铁道游击队》这部影片吗?能说说这部影片的主要内容吗?
2、学生做影片的简单介绍。
三、学习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1、聆听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边听边想:歌曲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2、学生听歌曲,用笔在书上划分部分,并做记录。
3、再次听范唱,学生在心里跟着唱。
放录音,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由地学习,老师巡逻指导唱得不好的地方。
4、学生和老师一起跟着录音演唱歌曲
5、跟着伴奏演唱歌曲
四、歌曲分析与处理
1、歌曲的第一、三乐段歌词和旋律基本上相同,演唱时要注意把握民歌的风格,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和较深的气息演唱。
2、歌曲第二段要用弹性的声音和充沛的感情来演唱,其中“就像钢刀插入敌人的胸膛,打得鬼子魂飞胆丧”最能表现中国人民爱憎分明的感情。
3、分角色演唱:
请学生给歌曲设计演唱形式,按自己设计的方式来演唱,四至八人合作。
4、师生评价。
5、说说如何做是爱国的表现。
五、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复习《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三、聆听《小放驴》
1.初次聆听,乐曲表现了什么?使用了哪些乐器?
2、引导学生注意歌曲的叙事性特征及地方特征。
3、介绍歌曲:
《小放驴》是一首在河北广为流传的民间乐曲。其音乐体裁属于河北吹歌。可以说,这首乐曲首先是源于农民们放驴的劳动生活。农民们对影响其耕种、运输等劳动、生活需要的驴子十分珍爱,对驴子的各种动态、叫声也由衷地产生喜悦之情。其次,这首乐曲也源于河北的民间歌舞——地秧歌“跑驴”。因为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与节目中民间表演“跑驴”的内容十分相符。它们都是那样地欢快、活泼、诙谐、粗犷,洋溢着一派喜庆的景象。同时,乐曲的律动又与“跑驴”的舞蹈动作十分吻合。根据以上所说,可以看出这首乐曲有着很深厚的生活基础。乐曲开始是用管子吹奏的一个长音。它既可让人想像为“跑驴”开场时演员的呼唤声,又可想像为农民放牧时驴子的嘶叫声。这种启始方法,从一开头就表现出一种风趣、幽默、诙谐、泼辣的音乐情绪,也给人们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乐曲的主体部分,具有浓郁的河北民歌风格。 通常,吹歌多用于迎亲、喜庆、迎神、送殡等民俗活动,而在春节、灯节期间,“串村”的吹歌活动就更加活跃。河北吹歌之所以有吹歌之称,是因为它演奏的内容主要是民歌、小调、戏曲音调的缘故。河北吹歌的乐队组合,有两种基本类型。其一是以管子、海笛为主,辅之以一些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如:河北省定县子位村的吹歌会。其二是以唢呐为主,加上一组打击乐器。如:河北唐山的吹歌会。
4、再听:
分析:乐曲的主体部分,具有浓郁的河北民歌风格,它豪爽奔放,歌唱性很强。从结构上看,它采用了起、承、转、合的形式。
5、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分析、评说。如:歌词的语言特征、歌曲中衬词的使用、旋律的调式特点等。
6、鼓励学生边聆听边做表演。
四、小结下课。
第三课时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复习《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三、聆听《看秧歌》
1、大家听过山西的秧歌吗?谁会扭?
2、今天我们来欣赏一首根据山西祁太秧歌改编的女声合唱曲。
3、初听,感受歌曲的情绪。
3、师生讨论:以叙事的口吻及风趣幽默的音乐风格,表现了山西人民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精神面貌。
4、分段欣赏:
边听边想: 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三部分)
分析:第一段歌词为第一部分,第二、三段歌词为第二部分,第四段歌词为第三部分。第一、三部分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在结束部分有所区别。这两部分的旋律基本上保留了原民歌的原始素材,但改编者给它配上了合唱。第二部分旋律,在原民歌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变化。
5、再听,完整感受,小声哼唱。
6、鼓励学生边聆听边做表演。
第四课时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聆听《大起板》
1、导入:今天我们来欣赏一首板胡独奏曲《大起板》。
2、简介体裁内容:《大起板》是根据“河南曲子”中的《小调大起板》改编而成的板胡独奏曲。河南曲子的早期演出形式是:“围地堆”及“高跷”。即:演出正式开场前,先把演出场地围好。随后便由乐队演奏一曲热闹非凡的乐曲——小调大起板,演员们则跟随音乐在场内舞蹈(俗称“踩场”)。这就是《大起板》最原始的曲调。《大起板》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将河南人民那种热情奔放、豪爽粗犷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乐曲的引子采用了同音进行的形式。它由角音(mi)开始,延伸至商音(re),造成一种粗犷、泼辣的宏大气势。乐曲的第一个段落带有河南曲子的典型特征,使用了常用的典型音调 ),具有敲锣打鼓的节奏特点;采用对答呼应及句幅逐步增大的方式。从音乐情绪上看,它给人的印象是热情奔放的。乐曲的第二个段落与第一段落形成明显的对比。它频繁地变换节拍,采用跳动的节奏,在调性上进行对比,从而造成一种欢快、跳跃的音乐情绪。乐曲的第三个段落音区移高、速度加快,重现了热情奔放的音乐情绪。尔后,采用民间音乐中“螺蛳结顶”(即:音型由大到小、逐步递减)的手法将乐曲向前发展,直至一连串的下行滑音,形成一中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随着一个八度上翻,音乐又回到热烈奔放的情绪之中。乐曲的第四个段落速度更快、力度更强,并将音乐情绪推向高潮。最后,以一个短小干脆的乐句结束全曲。………………………………【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