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课富有“音乐味”——一次校本教研活动后的思考
12月20日,在我校的“我与新课程同行”——宁波滨海学校第二届教师论坛中,老师们各自展示了自己卓越的风采,有经验丰富的中年老师,也有洋溢着阳光般热情的年轻老师。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是我们的一位语文老师讲到的“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从语文的本义出发感受语文的韵味,从而体验文学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和无穷的魅力。听罢,不禁让我思考:我们的音乐课也应具有“音乐味”,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音乐课具有音乐味呢?请看下面两则案例:
案例一《走进西藏》
在执教本课时,我在课前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对藏族文化有个了解,从而作为铺垫过渡到学习藏族的歌曲。在课前我搜寻了大量的有关西藏的风光图:有西藏的酥油茶,居住的蒙古包等等;可课堂实践证明这些素材对我们的这堂学习藏族音乐特点的音乐课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反而有点偏离了我们的音乐课堂。究其原因:音乐课中少了很多音乐味的东西。
案例二 《踏雪寻梅》
在本课的教学中,同样搜集了很多跟梅花有关的诗句,歌曲,器乐曲,让学生逐一进行欣赏。如独唱曲《红梅赞》器乐曲《梅花三弄》等等,足以让我们的学生大饱眼福。可课堂实践表明:课堂的教学效果并没有引起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性,这些优美的音乐素材运用并没有达到我们期望的铺垫效果,而成为了一种形式流于我们的课堂。究其原因:如何使我们的音乐课堂巧妙的运用音乐本身的韵味,去体现音乐课浓厚的音乐味。
那么,如何使我们的音乐课蕴涵着音乐味,从而巧妙的体现音乐味,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吧!
一 选择精简的素材——蕴涵“音乐味”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始终坚信,一堂精彩的课他必须有巧妙的设计。对教材的准确把握,选择有利于本课教学的素材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如图片的选择他本身就应具有音乐性,如案例一中搜集了很多美丽的有藏族特色的图片,可太多的是与西藏音乐无关的东西,这样的结果往往使我们的课进入另一个误区:知识味太浓了!变成了地理课了。第二就是选用的素材要精选,难以取舍时把所有的的音乐素材,象大杂烩一样一哄而上,这样反而不能发挥素材本身的价值了。如案例二当中的音像资料的运用,花费了大量的欣赏时间,最终却只停留在视觉上的感受,使原本的亮点被一种走马观花的形式所代替了。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