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广东版)高一年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
图1
课题 |
《曲艺篇》 |
课型 |
音乐鉴赏课 |
课时 |
1课时 |
|
教学内容 |
1、京韵大鼓《丑末寅初》 2、苏州评弹《蝶恋花·答李淑一》 3、广东粤剧《荔枝颂》 |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能辨认京韵大鼓、苏州弹词和粤曲小调。能主动搜集并学唱曲艺音乐。聆听对比《丑末寅初》和《蝶恋花·答李淑一》,感受南北有代表性的说唱音乐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以欣赏为主,启发、引导学生边听边思考;同时在讲课的过程中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及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目标教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和提炼,培养学生尊敬和热爱中国传统优秀音乐文化的情感。对我国曲艺音乐产生兴趣,乐于了解其历史发展,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 |
|||||
教学过程 |
学生活动 |
|||||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清明上河图》有关信息。 组织教学:学生交流信息。 导入新课: 屏幕:《清明上河图》(播放配乐《陕北说书》) 请学生简述这幅图创作什么年代?作者?反映了什么? 设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与音乐活动有关的场景在哪? 问题情境:什么是曲艺?曲艺是说唱类艺术的总称。 多媒体投影:唐代以前,音乐表演的形式多是诗、歌、舞三位一体,官府组织的文艺培训机构和演出场所称“梨园”。到宋朝时民间文艺表演的场所称“勾栏”、“瓦市”。表演的节目有许多是语言类节目。这类节目称为“说话”、 “唱赚”。因此,说唱类艺术的起源于宋朝。 请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试说曲艺种类有那些? [讲解] 曲种分类: 中国传统曲艺有200多个曲种,大致可分3种类型:分别是只说不唱或只念不唱,如相声 快板类;第二种是有说有唱,如苏州评弹、陕北说书类;第三种是只唱不说, 如单弦牌子曲、四川清音等。与音乐有关的是第 二和第三类。 |
通过多媒体展示资料。 宋 张择端 北宋汴京-开封的繁荣景象。 注意图右下角演出活动。 讨论、交流。 |
|||||
艺术特点: 1、曲艺是一种表演艺术,由具有一定演唱技能和艺术素养的专业或半专业艺人为群众演唱。 2、 曲艺是一种综合艺术。它以讲唱文学为脚本,安排布局,展开情节汲取各种艺术表现手段。 3、曲艺音乐是一种叙事性音乐。曲艺主要不是演故事,而是说故事。 唱腔体式: 说与唱的结合;叙述性与抒情性的结合。以一对上下句旋律为基本曲调骨架进行各种变化而编唱的主曲体唱腔体式和将几个曲牌连缀起来唱述故事内容的牌子曲。 [曲目欣赏] 北方主要曲种:鼓词类流行我国北方。因演唱者兼奏“大鼓”和“板”等打击乐器。有 京韵大鼓、单弦牌子曲、山东琴书、河南坠子、天津时调等。 1、京韵大鼓《丑末寅初》骆玉笙1914-2002 京韵大鼓:河北沧洲木板大鼓发展而来。 我国农历计算年月日用天干地支排。甲、乙、丙、丁……和子、丑、寅、卯…… 丑末寅初即清晨三时左右。生动描绘了在这一天开始之时的旅客、渔翁、樵夫、农民、商贩等人的种种活动,展现一幅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的民俗风情图景。 相关知识: “顶真”“垛句” 说唱音乐与语言声调的关系:依阴阳上去行腔。字正腔圆,腔随字转,寻声达意,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色彩。 音乐分析: 节奏旋律速度力度在表现音乐情绪的作用。京韵大鼓以旋律起伏跌宕,挺拔飘洒为其风格特点。音域宽阔,音区变化流畅自如,唱腔常使用大幅度的音程跳进,润腔常用5、6、7度音程装饰,颤音幅度也较大,给人以激越奔放之感。 表演形式是站立表演,演唱者自击鼓板掌握节奏。主要伴奏乐器为大三弦、四胡、琵琶。 南方主要曲种:有评弹、四川清音、福建南曲、广西文场等。 |
了解曲种分类艺术特点唱腔体式 学生复习天干地支 学生朗诵歌词。 聆听音乐,理解说唱音乐与语言的关系。 尝试学唱第二段四句。 |
|||||
2、弹词开篇《蝶恋花·答李淑一》 苏州评弹(评话和弹词的合称) 源于元、明代的词话,形成于清朝年间,发源于苏州地区。 近代有蒋(月泉)调、丽(徐丽仙)调沈(俭安)薛(筱卿)调。 表演形式自弹自唱,有说有唱,并有以鼓击节和用弦索伴奏两种形式。伴奏乐器为小三弦(书弦)和琵琶。 唱腔属板腔式变化体。使用苏州方言,语言多靠唇齿发音,形成特有的曲调。 背景搜寻:为毛泽东1957.5.11日诗词谱曲。 相关知识:苏州弹词形成于清朝初年,发源苏州地区。使用方言,入声读音短促,常在字出口后立即停顿。运用嗓音变化、形体运作和面部表情的塑造角色,并常穿插轻松诙谐的噱头。 相关资料:1957年春节,李淑一给毛泽东写信,谈她读了诗的感想,并附了一首她在1933年得知柳直荀牺牲时写的《菩萨蛮》。毛泽东于 舞、虎、雨这三个韵脚跟前面五句不同韵。作者自注:“上下两韵,不可改,只得为之。” 介绍毛泽东诗词后引导学生朗诵。 播放弹词开篇《蝶恋花·答李淑一》视频 引导学生分析演唱情绪的起伏变化。 音乐分析:前四句对两位烈士痛惜悼念,五六句的“慢板”舒展悠扬,心潮翻腾。最后两句对胜利的信念。 3、粤曲《荔枝颂》 起源于清朝。 演唱者有动作表演。常用伴奏乐器有高胡、椰胡、秦胡、二胡、月琴、琵琶、三弦、竹笛、洋琴、洞箫等。 粤曲常用唱腔“梆子”和“二黄”。前者宜于表现欢悦爽朗,有叙述性特点;后者流丽平和,抒情性强。 播放粤曲《荔枝颂》视频 引导学生留意音乐的特色与韵味,并关注:演唱者是如何表现“叫卖声”的?为什么要高声喊?
请点击此处查看图2
从叫卖声“卖荔枝”的第一声开始,乐曲几乎每句都是按字行腔,曲调婉转优美,热情地赞颂了岭南佳果。 |
请学生朗诵诗词 注意情绪的起伏变化 聆听过后尝试用苏州话学唱开头二句 |
|||||
厦门的大街小巷小商贩怎么喊叫卖的?
请点击此处查看图3
北方的磨刀匠怎么吆喝的?
请点击此处查看图4 台湾歌曲《酒干倘卖无》怎么唱的? 这是一句闽南语,大概意思是说“有酒瓶子要卖吗?”。 5、活动与创编 A、课后学唱你感兴趣的曲艺音乐片段。 B、聆听下面音乐片段,分辨是哪类曲艺音乐,试用连线将他们连接起来。 《玲珑塔绕口令》 蒙古好来宝 《腾飞的骏马》 四川清音 《林冲发配》 西河大鼓 《昭君出塞》 河南坠子 [思考与探究] 1、京韵大鼓、苏州弹词、粤曲这三种表演形式有什么不同?乐器伴奏在表演中起什么作用? 烘托气氛,连接段落,句尾补充寓意。 2、课后请用简要的文字,描述你对曲艺音乐的认识。 3、课后收集一首有曲艺风格的歌曲。 |
学生模仿商贩吆喝 “豆花” “茯苓糕”等叫卖音调。 学生歌唱。 认识:京韵大鼓是站立表演,演唱者自击鼓板掌握节奏。主要伴奏乐器为大三弦、四胡、琵琶;苏州弹词坐着自弹自唱,有说有唱,并有以鼓击节和用弦索伴奏两种形式。伴奏乐器为小三弦(书弦)和琵琶;粤曲演唱者有动作表演。常用伴奏乐器有高胡、椰胡、秦胡、二胡、月琴、琵琶、三弦、竹笛、洋琴、洞箫等。 |
|||||
课堂小结: 下课礼仪: 课后反思: 由于教材的音响没有四川清音,随便塞个粤曲凑数,老师有意不点破。同学们在听辨和正确回答了前面三个曲种后,剩下的是《昭君出塞》和答案四川清音。听辨后大多数同学能对答案提出质疑,认为“用广东粤语演唱的不是四川清音”。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经过“戏剧”“曲艺”章节的学习,可以对曲艺种类大致判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