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素材在音乐作品中的运用
教学内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创作》模块(人民音乐出版社 第一单元)
【设计思路】
1、高中学生虽已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但对于“创作”这一课程及其技巧的认识仍较模糊。按《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创作模块”内容标准的要求:“应鼓励学生在当地进行采风活动,采集优秀的民间音乐,作为创作和改编的素材。”使我萌芽出此课的教学想法。
2、运用民间音乐作为素材进行音乐创作是一种常见的音乐创作手法。本课旨在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与分析,了解作曲家运用民间素材进行创作的目的与意义,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运用民间素材进行创作或改编的常见手法,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掌握运用民间素材进行音乐创作的方法。
【教学目标】
对比、聆听、演唱以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的音乐作品,了解作曲家是如何运用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乐于体验与发现音乐作品中借鉴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与改编的不同手法,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民间音乐进行简单的创作或改编,愿意进行民间的采风活动。
【教学重点】
1、体验与发现音乐作品中运用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不同手法。
2、引导学生以闽台民歌《天黑黑》为素材进行即兴改编与创作。
【教学过程】
师生礼式
一、新课导入:播放苗族《飞歌》视频。问:这是哪个少数民族歌曲?导入欣赏小提琴曲。
(一)欣赏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
1、聆听《苗岭的早晨》音乐片断,引导学生听辨:对音乐的感受?主奏乐器是什么?音乐具有什么样的地方风格?
2、简介乐曲及作曲家陈刚。
3、带领学生复听并视谱哼唱音乐开始的引子部分,感受、分析音乐的特点?
第一部分实际上是一个较长的描绘性的引子,由小提琴在高音区奏出节奏自由的旋律,把人们引入晨曦初露、山峦起伏、松柏苍翠的苗岭晨景春色之中。
4、欣赏引入:一首描写苗寨的作品,作者运用了什么素材来创作?欣赏一首苗族飞歌《歌唱美丽的家乡》(提示:山歌在我国各地有不同叫法),对比《苗岭的早晨》引子部分,两个作品之间有何相似的地方?
主题旋律基本一致,音调高亢、节奏自由、主干音都是“1、3 、
5、设问:大家对苗族“飞歌”了解吗?它有什么特点?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飞歌”高亢嘹亮,唱时声震山谷,有强烈的感染力。演唱时演唱者可以尽情拖腔,拖音的长短,凭歌唱人一口气的长短而定。在喜庆的节日里,一般都要唱飞歌。《苗岭的早晨》就是以苗家飞歌的特性音调为基础而创作的。
6、引出课题
7、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解释:什么是民间音乐素材。
师生讨论:民间音乐素材就是指流传于民间的音乐,例如民歌。
(二)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1、播放《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片段:大家一定听过这首著名的交响曲,这首闻名于世的著名乐曲其实也是取材于民间素材创作的。
2、播放越剧《梁祝》片段,设问:从演唱的方言辨别,这是我国哪个地区的剧种?
3、小结:这是越剧。师生讨论:民间音乐还应包括地方戏曲。
4、思考:以作品《苗岭的早晨》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为例,说说为什么作曲家要运用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它有什么现实意义?
小结:根据作品的需要引用和借鉴民间音乐素材,会使作品更贴近生活。
5、板书两位著名音乐家的话:
音乐是人民创作的,作曲家不过是加工改编而已。——格林卡
事实证明古今中外的优秀作曲家的成功之作无不植根于民族音乐的沃土之中,几千年来在人民群众中流传的民间音乐历来都是作曲家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学习、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的一贯主张。——赵季平
6、引导学生回忆并列举以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的音乐作品。
二、展开分析
(一)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马思聪作曲)
1、引入:以民间音乐为素材进行创作,是音乐家普遍使用的一种创作手法。但这种运用并不等于在原民间素材中简单地加减几个音符,而是赋予素材以新的生命,塑造全新的音乐形象。下面我们继续来探讨,作曲家究竟用了什么手法来运用和改编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
2、哼唱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提问歌曲的情绪和调式?(悲伤的商调式)
3、播放《思乡曲》,并介绍:作曲家就是借用这种忧伤的曲调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绪。
4、引导聆听:作品在吸取了民歌素材改编后,主题音调可否有改变?
5、总结:这种手法叫“直接引用”的创作手法,这是我们学习音乐创作的其中一个方法。
(二)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
1、引入:除了直接引用民间素材的创作手法外,作曲家还有什么改编的手法呢?
2、播放《好汉歌》,要求学生跟唱。
3、问:歌曲中哪一句旋律最印象深刻?
4、带领学生视谱哼唱《好汉歌》旋律,找出特点。(旋律起伏大、节奏紧凑)
5、要求学生对比河南民歌《王大娘补缸》与《好汉歌》,找出歌曲之间有关联的地方。并在两谱例中圈出相似的旋律,探讨作曲家使用的改编手法是什么?(改变旋律,如:加花、旋律的删减等及改变节奏、拍子等。)
6、进一步比较二者异同,探讨后者在原民歌基础上有什么样的发展?给人什么新的感受?
同:两者有着相近的旋律和明快的节奏,都是“一领众合”的对唱形式,在每句后面都
有衬腔。
异:《王大娘补缸》是一首欢快的歌舞曲,二拍子,旋律较平稳。
《好汉歌》四拍子,旋律起伏大(多用大跳),使音乐更具有豪迈的英雄气魄
和火热的生活气息。
7、教师总结:《王大娘补缸》是一首在劳动人民中广泛流传的歌舞曲,《好汉歌》也正是因为运用了该民歌素材进行创作,使歌曲更通俗易懂,并在百姓中广泛的流传。
(三)马勒《第一交响乐》第三乐章《猎人的送葬行列》
1、引入:接下来我们再来回忆一首同样以民歌为素材创作的交响曲,看看它所用的改编手法又是什么?
2、播放音乐。
3、探讨作曲家使用的改编手法及作品产生的情绪变化?
将儿歌《两只老虎》的大调改为小调,凝造出一种暗淡、伤感并充满滑稽的气氛。
4、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其实以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的音乐作品有很多,我们不可能在堂上一 一介绍,课后老师将罗列出其它典型的作品供大家进一步分析。现在请大家归纳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根据作品的需要来采用民间素材,作曲家常用的改编手法有哪些?
(1)直接引用民间音乐素材音调,再发展。
(2)改变民间音乐素材各音乐要素(如旋律、节奏、节拍、速度、调式等),创作出全新的音乐形象。
三、课堂反馈:
听辨练习:聆听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片段,问改编成了哪首流行曲?使用的改编的手法是什么?(邰正宵的《九百九十九朵玫瑰》)
四、课后拓展:以闽台民歌《天黑黑》为素材即兴改编、创作一段音乐。
提示:尝试改变音乐的情绪、体裁与风格,或将音乐进一步发展等。
下节课将作品进行课堂交流
五、课堂总结:民间音乐历来都是作曲家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发现和运用,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闽南特色的音乐、民歌和地方戏曲,希望大家回去很好地收集和整理,采集一些优秀的民间音乐,从中吸取创作营养,并尝试进行改编、创作。
六、教学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