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民族风情
沈阳市教师基本功比赛——教学设计 俄罗斯民族风情
沈阳市外国语学校 郭玲(高中4号)
教 学 设 计
课题 第二十节 俄罗斯民族风情
单元 第10单元 单元名 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 本节课内容要引导学生聆听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人物格林卡和穆索尔斯基的作品,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及代表人物,知道作曲家格林卡和穆索尔斯基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2、通过鉴赏与分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的主要音乐主题,来提高学生欣赏交响音乐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完整聆听体验作品、演唱音乐主题,师生共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体验俄罗斯民族风情。
教学重点 熟悉及演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主题音乐。
教学资源 音乐教科书及配套光盘、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
学生心理特征
认知水平 学生对交响音乐普遍存在着兴趣不高及欣赏能力差的特点,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地提高学生欣赏交响乐的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演唱时,要准确把握《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主题音乐的旋律和特征。
教法与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了解、聆听、讨论分析和演唱主题音乐等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交响音乐的积极性,感受体验音乐作品。
教学特色 先演唱作品主题而后聆听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手段 设计意图
旧课音乐
知识复习 设立问题:
什么是民族乐派及代表人物? 师生共同讨论探究,得出结论。
教师在学生讨论时,运用启发法来引导学生
并进行点评。 与本课音乐内容相衔接,为本课教学做铺垫。
导入新课 提问旧课作业:
请你谈一谈俄罗斯民族的代表人物格林卡和穆索尔斯基。
音乐知识
教师介绍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格林卡和穆索尔斯基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学生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格林卡和穆索尔斯基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讲解法。
通过掌握本课音乐知识,为聆听本课音乐作品打基础。
聆 听与
鉴 赏
1、《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欣赏管弦乐曲《卡美林斯卡亚幻想曲》
1、简介作曲家格林卡。
2、作品介绍。
3、设立问题:作曲家采用“民歌”作素材,这说明了什么?
4、
(1)介绍主题音乐:
主题一:俄罗斯民歌《从山上、高高的山上》(婚礼歌)
主题二:《卡玛林斯卡亚》舞曲
(2)聆听前设问:这两首民歌的情绪与民歌特点?
(3)教师生动范唱
(4)带领学生视唱两首民歌。
5、完整聆听前设问:(1)这两首民歌在音乐中的表现方法及作用?
(2)聆听时你联想到了什么?
6、完整聆听《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了解作曲家格林卡
了解作品创作手法(采用俄罗斯民歌做素材)
学生讨论探究,得出结论
学生了解两首主题音乐
1、学生聆听。
2、学生讨论探究,得出结论
3、学生视唱
学生聆听、讨论探究,得出结论
学生回答时启发引导
讨论探究法
聆听与视唱相结合
讨论探究法
聆听
让学生了解作曲家流派、生平和代表作品及风格。
与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到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歌都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
体验主题音乐为下一环节完整聆听做准备。
通过鉴赏与分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要音乐主题,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体验俄罗斯民族风情,提高学生欣赏交响音乐作品的能力。
2、管弦乐曲—穆索尔斯基《荒山之夜》 1、简介作曲家穆索尔斯基。
2、作品介绍。
3、聆听前设问:
(1)这部作品描绘了五个场面,请你在聆听时找出它的顺序。
(2)作者只是在用音乐讲述一个童话吗,它有哪些寓意?请你结合历史背景谈一谈
4、完整聆听:穆索尔斯基《荒山之夜》
了解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及代表作品。
让学生了解作品的体裁形式、结构及风格、创作意图。
学生聆听之后,讨论探究,得出结论
学生回答时启发引导
讨论探究法
聆听
通过鉴赏与分析穆索尔斯基《荒山之夜》的主要音乐主题,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体验俄罗斯民族风情,提高学生欣赏交响音乐作品的能力。
拓展与探究 设计问题:
格林卡与穆索尔斯基在音乐创作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体验俄罗斯民族风情。培养学生归纳与总结的能力。
教学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分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的主要音乐主题
课外作业 搜集俄罗斯民族乐派其他代表人物的作品
板书设计 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
——俄罗斯民族风情
教学体会
本节课通过对音乐作品的了解、聆听、体验、分析与讨论,使学生对俄罗斯民歌乐派的风格有了初步的了解与感受,但还很初浅,不够深刻。仅仅依靠课上学习是不够的,必须通过课外搜集相关音像资料,继续体验与感受,实现了解俄罗斯民歌乐派的风格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