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查找“第十七节 钢琴音乐的奇葩”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第十七节 钢琴音乐的奇葩”更多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第九节 现代京剧
- ·下一篇文章:第十八节标题性交响乐的诞生
第十七节 钢琴音乐的奇葩
教学要求:一、聆听《C小调练习曲》及《爱之梦》,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进一步认识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二、在聆听、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认识、了解肖邦和李斯特。
三、初步懂得有关“练习曲”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通过分段欣赏和完整聆听《C小调练习曲》,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1、 课前播放《C小调练习曲》。
2、 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这首钢琴曲的作者和名称吗?(肖邦 《C小调练习曲》)
二、《C小调练习曲》 鉴赏
(一)、简介作者:肖邦 (展示肖邦图片及生平简介)
1、请学生谈谈对肖邦的认识
2、老师小结并简介肖邦的作品特点:细腻、柔美、诗意、梦幻般的意境,令人陶醉,被人们称为“钢琴诗人”。
(二)、分部欣赏乐曲。
1、聆听乐曲的第一部分,初步感受音乐的情绪特点。
2、简介作品创作背景
1813年9月,肖邦在离开波兰赴法国途中,得知祖国争取民族独立的华沙起义失败,悲愤之余,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首著名的《C小调练习曲》。
3、复听乐曲第一部分,进一步体验音乐的情绪特点,熟悉第一主题。(大屏幕上出示第一主题)
(1)请学生谈谈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它让你联想到些什么?
老师小结:乐曲的第一部分是一个刚毅的、带有英雄性格的主题,左手采用了上下翻腾的琶音的伴奏音型,令人联想到华沙起义的英雄们是怎样与敌人浴血奋战的,也让人感受到作曲家那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慷慨激昂和起伏难平。
(2)跟琴学唱第一主题。
4、聆听乐曲的第二部分。(大屏幕出示第二主题)
(1)听音乐,感受这一部分音乐的情绪与第一部分有何不同?
(2)学唱主题,从旋律和节奏等音乐要素方面与第一主题进行比较。
(3)再听第二部分,联想音乐表现了什么内容。
老师小结:这一部分的旋律沉痛悲伤,它好像是人们对为国捐躯的烈士们的哀悼。
5、聆听乐曲的第三乐段。
思考讨论、提问:这一部再现了哪一个主题?它象征了什么?
教师小结:乐曲的第三部分再现了第一部分英雄性的主题,它象征着人民的斗争仍在继续,抗击侵略的火焰并未熄灭。
(三)、完整地欣赏《C小调练习曲》,让学生再次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四)、音乐知识:练习曲 (大屏幕布展示知识点)
通常练习曲有两类。一类为练习器乐、声乐技巧的专业练习曲;另一类为音乐会练习曲。前一种练习曲多有技能、技巧上的训练目标,音乐会练习曲是由前者派生而来的。它已演变为一种炫技性的、在音乐会上可以演出的艺术作品。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就属于音乐会练习曲。
三、《爱之梦》鉴赏
(一)、简介作者:李斯特 (展示李斯特图片及生乎简介)
(二)、简介作品
1850年李斯特把自己创作的三首歌曲改编成三首钢琴“夜曲”。原来的三首歌曲分别是《崇高的爱》《幸福地死》《爱吧》。改编后的三首夜曲被汇集成册,曲集统称为《爱之梦》。在这三首曲子中,以第三首为最好,流传也最广。因此,人们通常所称之为《爱之梦》的曲子,实际上是《爱之梦》这部曲集中的第三首曲子。
(三)、欣赏《爱之梦》(大屏幕显示主题旋律)
1、听音乐,思考:作品描绘了什么样的意境?
2、听赏
3、将学生朗诵的诗录制并通过音频处理软件处理成配乐诗朗诵,通过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
四、总结
本课鉴赏的两首钢琴曲是由19世纪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中两颗璀璨的明珠肖邦和李斯特所著,表现了极不相同的两种情感。《C小调练习曲》悲愤激昂的气势令人热血沸腾,《爱之梦》中的柔美、梦幻般的诗意令人陶醉,尽情表达了人们内心的丰富情感,这正是浪漫主义艺术的本质。
五、拓展与探究
1、结合肖邦的生平,《C小调练习曲》的鉴赏,写一写钢琴诗人所要表达的音乐情绪。
2、 收集李斯特的作品,进步了解李斯特的钢琴作品风格。